华赛网 | 人民摄影网 | 摄影家 | 学术活动 | 论文荟萃 | 摄影对话 | 青少年网 | 图片库 | 中外旅游 | 摄影器材服务 | 摄影技术服务 | 打假举报 |
■本报记者 尹玉平 张新宇
●影像是赢得选票的第一要素
●新闻和影像的考量缺一不可
●真实依然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肖像类照片允许摆拍的尺度
影像比文字更重要
关于影像的重要性,
摄影界一直以来流行着“三秒钟效应”的说法,如果你的画面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人们的视线就会匆匆而过。这点在华赛评选中再次得到印证。
此次华赛沿用了本报“金镜头”的评选方式:电脑投影、评委按动表决器投票。第一轮评选中,评委根本没人要求看照片的文字说明,只看画面。就此问题记者向来自台湾《联合报》的评委吴景腾请教,参评照片反映的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不同新闻事件,只看影像能否保证准确理解照片内容进而得出科学的评判结果?吴先生回答得非常明确,影像比文字更重要。之所以说“摄影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就在于人们是通过影像去理解内容的,文字只起辅助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只有在第二轮PK相关照片激烈角逐不相上下时,才有评委要求打开照片说明看看文字。
通过对此次华赛评选过程的观察,记者发现:只有影像表达新颖(指摄影师的思想有深度和表现手法有创新)、准确(指表现手段与主题相辅相成,并能通过这种形式提升主题的表达效果)、影像叙述整体感强(组照的逻辑关系连贯、紧凑,各个景别运用合理)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够留住评委的视线。影像是吸引评委做出选择的首要条件,没有影像的优势,即使有再大的新闻背景,评委也不会考虑。影像的重要性问题,其实早在1988年北京国际新闻摄影周时就由大卫·伯耐特、阿龙·瑞宁格等著名摄影家做过强调,他们评判中国摄影师作品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包括聚焦、用光等在内的影像质量。这些观点对于参与过那次活动的中国新闻摄影记者至今言犹在耳,但到今天我们的新闻摄影作品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只不过,问题不再仅仅是焦点和构图那么简单,而是包括这些最起码的技术问题在内的影像所传达的信息是否准确和视觉感染力是否强大等一系列的问题。看本届评委评片后还是要说,技术是最基本的保证,能在视觉上吸引评委、在情感上打动评委的照片才是好照片。当然,摄影作品的传播范围、影响程度以及给评委的第一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委们的判断力。
影像是赢得评委选票的第一要素。如果影像不好,文字阐述再感人也没用。本次华赛新闻人物类组照评选中,有两组关于奥巴马竞选总统的组照,一组内容丰富,景别变化多样,既有表现奥巴马本人活动的场景和特写,又有支持者的表情、状态等多个侧面的反映;另一组则只是通过观众表情的多样性来反映奥巴马竞选活动的情况和社会反映。两组照片放在一起,很明显第一组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呈现内容有深度,评委理所当然给它投了票,根本无需再看文字说明。还有一组表现杭州砖场的照片,因为影像语言直观、生动,评委的投票相对集中,这些直接用影像感染评委的好照片在没有文字说明参与的情况下依然轻松胜出。
但是,是不是说影像生动、冲击力强的照片就一定能获得评委青睐呢?答案也不尽然。影像生动但内容缺乏深度、新闻价值不高的照片在评选中也没戏。评选中评委表示,在新闻摄影比赛中,新闻和影像的考量缺一不可。例如体育类单幅里有一张影像很好的“升旗”图片,视觉冲击力很强,画面结构也很讲究,但因为新闻性差也不得不被遗憾地放弃。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于新闻摄影作品来讲,新闻价值和影像质量就是分别对新闻和摄影的考量,两者兼得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外国评委也认为,单幅照片应该更关注新闻性,而图片故事则需要在影像和编辑以及感染力方面下工夫。
这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是不是到不了重大新闻现场就失去了拍摄好照片的机会呢?事实证明,关注身边的小事,发现事件的新闻点、闪光点,也能拍出广受欢迎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例如,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棵树》,照片创意出色、叙事优美、整体感强。聪明的作者利用四季的更迭来表现西湖的胜景,美丽的画面、精巧的构思让这组作品横扫今年包括荷赛、金镜头、华赛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新闻摄影比赛。还有李泛拍摄的《中国民间体育热》,通过一群陕西农村孩子体育运动的场面,反映了他们与体育的关系。作者利用华丽的光影效果、准确的视觉表达、连贯的组照编辑,在奥运年凭借这样的题材获得体育类组照银奖,实属难能可贵。
抓摆之争的是非界限是否已松动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它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运用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结构形式来传递新闻信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因记者在现场而真实,职业素养要求记者真实地传递新闻信息。新闻摄影从“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一路走来,直到今天,新闻摄影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成吉思汗的后裔》这组照片,其优美的画面、如歌般的影调给我们勾画出一幅美丽的草原图景。但评委很快发现,这组照片有明显的摆拍痕迹,甚至在拍摄时还使用了灯箱照明。这样的照片又如何能打动评委呢?在新闻摄影中,不干涉被摄对象,不搞导演摆布,不采用“美化”、“典型化”等艺术创作的方法来改变被摄体的自然形态。同时,抓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和事物精彩瞬间的记者才是优秀的摄影记者。
然而在新闻摄影的创新和探索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摆拍作品,甚至还获了大奖。那么是否抓摆之争的是非界限已经松动了呢?就此问题,华赛评委认为:在现有的新闻摄影类别中,只有肖像类是可以摆拍的,其他类别严禁这样的行为发生。甚至有评委指出,环境肖像和被摄人物在移动过程中,也是严禁摆拍的。国外评委指出,虽然现在新闻摄影存在着很多风格和派别,但只要是新闻摄影就必须遵守真实性原则。
随着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PS已成为摄影记者后期处理图片的工具。有的记者为使画面更加完美,往往采用PS的手段增加或者删除画面中的新闻信息元素。对此,本届华赛评委强调,如果新闻摄影作品的感染力来源于PS,那么会对新闻摄影造成伤害,也会丧失新闻摄影的公信力,进而对整个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从新闻摄影追求新闻性、真实性角度出发,尊重从现场拍摄的第一影像,决不做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修改,更不能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