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 中国新闻摄影网> 专题 > 正文

海底“护林”

时间:2023-05-22 13:59来源: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字体:

  从泡沫船爬上木船,带着设备纵身一跃,下潜至五彩斑斓的海底,“种”下一株株珊瑚苗。从业三十多年来,这套动作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热海所”)所长陈宏已经重复了无数次。

  珊瑚礁被称为“海底热带雨林”,以约占海底2‰的覆盖面积,为近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成片的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有效减弱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同时,作为海洋里的“基因库”,珊瑚礁还为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斑斓多姿的海底世界,近年来,海南省科研团队在开展珊瑚规模化培育、研究和珊瑚礁修复工作方面下足功夫。其中,成立于2003年的热海所是海南较早开展繁育珊瑚、修复生态等工作的科研院所。该所于2019年发起了“百万珊瑚培育”计划,将通过珊瑚育苗技术,在海南沿海海底种下百万株珊瑚,涵养一个更加缤纷的海底珊瑚“花园”。陈宏说:“就像在海里‘植树造林’一样,珊瑚礁虽然生长缓慢,但我们在海底种下指甲盖般大小的珊瑚苗,或许有可能长成面积超过几个足球场的珊瑚礁。”

  近年来,热海所科研团队在海南的三亚、陵水、儋州等地周边海域培育了超过20万株珊瑚,创造了国内繁殖且成活数量最多的珊瑚移植纪录。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南以专职或兼职方式从事着海底珊瑚保护及修复工作的“海底护林员”约有300名,这个队伍正在日益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热海所与华东师范大学唐剑武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珊瑚细胞代谢出来二氧化碳的和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而白化的珊瑚缺少虫黄藻的帮助,其代谢的二氧化碳将直接排出体外。这意味着该项研究验证了健康的珊瑚具有碳汇功能,可以降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为珊瑚礁的保护赋予新的意义。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海南管辖着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这片辽阔海域中蕴藏的“蓝色碳汇”难以估量。

海底“护林”

  2022年5月28日,三亚崖州区梅联村海域,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团队乘着小船向大海深处驶去,他们此行是为了考察这一片海底的珊瑚生长情况。珊瑚礁之于海洋,就像热带雨林之于陆地,作为海洋大省,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

海底“护林”

  2022年5月28日,由于海滩没有专门渔船码头,“海底护林员”只能通过手拉绳索从泡沫船登上渔船,再潜入海底开展珊瑚保护工作。

海底“护林”

  2017年5月24日,为了让珊瑚更好地生长,一名“海底护林员”在海底投放铁架等珊瑚礁附着基。 珊瑚礁被称为“海底热带雨林”,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

海底“护林”

  2017年5月24日,随着水流飘过来的各种破网、渔线等杂物缠绕在珊瑚上,“海底护林员”发现后要小心翼翼地将其清理掉。

海底“护林”

  2017年5月25日,“海底护林员”们在对珊瑚礁保育区里的一些珊瑚天敌进行清理后,再将一些珊瑚枝移植到铁架上,让它更好地生长。

海底“护林”

  2022年5月26日,陈宏对从海底采集来的珊瑚样本进行观察。健康的珊瑚具有碳汇功能,可以降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这将为珊瑚礁的保护赋予新的意义。

海底“护林”

  2022年5月26日,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陈宏检测珊瑚养殖人工礁体的质量。2019年该所启动实施“百万珊瑚培育”计划,计划在海南沿海种植一百万株珊瑚。目前,陈宏已带领团队在三亚、陵水等地海域培育了超过20万株珊瑚。

海底“护林”

  2022年5月26日,在实验室水箱里,科研人员为珊瑚造了一个“温床”,通过调控温度、培育与珊瑚共生的藻类等方法进行修复,让“温床”里的白化珊瑚缓慢恢复昔日的色彩。

海底“护林”

[ 责编:金英花 ]
阅读剩余全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