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
 http://cnpressphoto.com 2023-04-04 11:02:26 来源:中国记者
0

无人机航拍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

季春红

  作者:季春红 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光明网光明图片事业部总监

  近年来,无人机航拍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举措。新华社2022年度照片中,无人机航拍作品被列为单独类别进行评选,共有46幅无人机航拍作品入选。可以说,无人机航拍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新闻摄影的观察与拍摄视角,进一步拓展了摄影的表现维度,使可视化报道更立体、更多样、更全面。

  无人机为新闻摄影插上腾飞的翅膀

  技术变革,传播介质和载体的变化,以及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对新闻内容的多元表达提出了新挑战。无人机航拍以新的技术优势快速应用到融媒体内容生产中。借助于灵活多变的空中视角,为读者生产出更适合新媒体传播形态的新闻产品,进一步提升传播速度与效果。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燃爆事故,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运用无人机,以超视距远程遥控,拍下了令人震撼的新闻画面。这幅命名为《天津爆炸》的作品,获得了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无人机航拍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

  2018年10月20日,由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光明网共同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主流媒体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图为观众参观展览(季春红/摄)

  时隔3年,广州羊城晚报摄影记者林桂炎运用无人机拍摄的《龙腾港珠澳》作品,在第28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新闻摄影项目二等奖。2021年7月下旬,河南郑州、新乡等地遭遇特大暴雨,笔者历时四天,运用无人机航拍和地面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刊发多篇反映灾区抗洪的图文稿件,其中《奋战在抗洪第一线》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项目二等奖。

无人机航拍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

  2021年7月下旬,河南省新乡卫辉市遭遇强降雨天气,卫辉市内涝严重,各救援力量纷纷奔向卫辉市开展全城营救。图为2021年7月26日,河南省新乡卫辉市,群众乘坐工程用车安全转移(季春红/摄)

无人机航拍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

  2021年7月26日,河南省新乡卫辉市,抗洪一线官兵用冲锋舟转移群众(季春红/摄)

  上述三个获奖作品的拍摄环境,分别是爆炸过后化学物品散发毒气的环境、风高浪急的大海和遭遇暴雨的洪涝区,缺乏较好的攀爬登高条件,采访难度大且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运用无人机航拍,不仅能够有效规避风险,还能提高采访效率,凸显了其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应对复杂新闻现场的技术能力。

  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由16头云南野象组成的象群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一路北上(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数量变成17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间,森林消防部门通过无人机航拍,一路跟踪监测,最多一次使用数量达14架。无人机不仅完整地记录了象群的迁徙路线,还为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报道图片。

  正是无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新闻单位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航拍人才,组建航拍队伍。2016年新华社率先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队,举办了新闻摄影史上第一次摄影记者无人机航拍培训班。经过系统培训,首期35名记者取得了无人机“机长”的资质。之后的一年时间,无人机航拍培训在新华社摄影记者中实现了全覆盖。光明网一边选派骨干记者参加专业培训,一边依托网络图片众筹平台——光明图片库的优势,从2万余签约摄影师的队伍中,选拔出100余位无人机航拍摄影师,组建“光明航拍”供稿队伍,提升无人机航拍生产能力。中国新闻社则以联合相关单位举办“中国无人机航拍大会”的方式,促进飞手竞技交流,扩大内容生产。

  此后,以无人机空中视角拍摄的贵州天眼(简称FAST)、白鹤滩水电站等一大批超大体量的工程,反映山川河流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题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航拍无人机的使用,除了拍摄静态图片外,还可以拍摄动态视频。通过一键生成模式拍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短视频,360度全景图片,为融媒体产品的制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让新闻现场无死角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在镜头运用上,还可以灵活运用环绕飞行、远角平飞、盘旋拉升、俯瞰旋转、直线横穿、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拍摄手法,强化内容的表现力。

  此外,借助无人机遥控器中微信、抖音等App的链接,轻松实现航拍内容的分享,增加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技术突破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更远更稳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手机摄影到无人机航拍,新式影像工具,翻开了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崭新一页。它不仅解决了以往摄影记者有些现场可望而不可即的采访难题,改变了摄影记者攀爬登高的拍摄方式,还规避了突发事件、危险现场采访的安全隐患,能够轻松便捷地实现跨越地理空间,超视距空对地摄影。

  与地面摄影相比,无人机航拍具有超视距、远程遥控、便利灵活、机动性强等特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无人机镜头解像率的增强,电池续航能力的加大,障碍物识别性能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为其飞得更高、更远、更稳、更准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除了好的主题和摄影记者过硬的技术功底外,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拍摄条件——镜头的视角。这也是在很多新闻摄影现场,摄影记者们要提前选好拍摄位置的重要原因。选择什么样的机位,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拍摄视角。无人机航拍,恰恰打破了这种局限,能够自由灵活地进行前后、左右、上升和下降去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以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独特视角和有冲击力的画面。

  航拍成本低,携带方便也是无人机航拍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传统航拍动用的直升机、动力三角翼、热气球相比,后者存在着高门槛、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此外,还需要一定准备周期,从安全角度考虑对摄影者航拍技能也有较高要求,无人机航拍成本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操控人员只要进行短期的系统培训即可胜任。

  另一方面,摄影无人机不仅起降的机动性超强,体积也远小于直升机,可进入以前直升机无法进入的地方,即时采集相关图像。按照机翼构造的不同,无人机可分为固定翼、旋翼(直升机、多旋翼)及扑翼等。目前,在摄影领域常用的无人机是旋翼机。旋翼机有定点起飞、降落,携带方便,操控相对简单,低空飞行灵活,不受起降场地条件限制等优势。这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1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发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份由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起草的条例,拟将120米以下空域依规开放。也就是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除了限飞区、禁飞区外,微型无人机无需批准可以在真空50米以下空域飞行,轻型无人机可以在真空120米以下空域飞行,无需申请飞行计划,但需向综合监管平台实时报送动态信息。

  近几年,随着无人机航拍的普及,相关企业不惜重金加大研发力度,使其电池的续航能力、照片的像素、飞控性能方面均得到了较大提升。其中续航时间,已经从2014年无人机发展初期的8-10分钟,提升到40分钟以上。以大疆无人机御3为例,最大起飞海拔高度为6000米,在无风环境下最长飞行时间达46分钟;最大续航里程30千米,且能够适应零下10°C 至40°C工作环境温度。镜头的表现力也令人满意,某些无人机的有效像素达到了2000万,最大照片尺寸也达到了5280×3956Dpi。这些技术条件的支撑,让无人机航拍成为众多摄影记者的采访利器。

  行业引导助力无人机航拍规范应用

  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新工具,无人机航拍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前景看好,同时也面临着“黑飞”等问题的困扰。比如,无人机航拍是否会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干扰、影响敏感区域地理信息安全、侵犯个人隐私权……

  鉴于无人机航拍的特殊性,经中国记协批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于2017年5月7日成立无人机摄影专业委员会,希望其在无人机新闻摄影理论研究、技术推广、规范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还邀请法学界、摄影界相关专家围绕无人机航拍召开学术专题研讨会,面向社会广发征求意见,发布《关于加强无人机新闻摄影行为自律的倡议书》。提出坚定导向、遵纪守法、严守道德、安全飞行、保护生态、严禁侵权、鼓励创新七条倡议,加强无人机新闻摄影行为的规范化。几年来,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指导下,由牟健为摄影撰著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教程》,王建华、季春红、汤德宏主编的《航拍之美——无人机摄影从入门到精通》相继出版,将无人机航拍理论研究推向了新台阶。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与光明网联合一些主流媒体,紧扣“辉煌的五年”这一主题,组织骨干记者奔赴延安、上海、雄安新区等地开展深入细致的采访。通过空中视角集中展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的新变化,用“唯美+纪实”的表现手法展示社会经济重大建设成果,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连续两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航拍中国全国主流新闻摄影展览。这是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第一次通过无人机航拍反映国家重大发展成就,举办规模较大的新闻摄影展。标志着无人机航拍进入发展快车道。

无人机航拍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

  2018年10月20日,观众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主流媒体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裸眼3D展区参观。这是将无人机航拍和裸眼3D技术进行融合,增加观众体验感、沉浸感,提升传播效果的一次成功尝试(季春红/摄)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集中反映56个民族和相关地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壮美图景和伟大成果,2020年至2022年,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摄美部、光明网联合策划了“百年承诺千年跨越——56个民族一起奔小康”全媒体报道活动。抽调骨干记者历经两年深入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等地采访。以一村一寨、一家一户等的身边事为切口,通过微观视角聚焦个人、家庭和村寨的发展与变化,见人、见事、见真情,广泛使用图文、视频、无人机航拍、微电影等形式,立体呈现56个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中国画卷。主题采访中无人机航拍的图片和视频占1/3以上。

无人机航拍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

  “百年承诺 千年跨越——56个民族一起奔小康”摄影展作品之一:傈僳族。图为2020年8月23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鹿马登乡一位村民骑着摩托车通过怒江上的娃吐娃桥吊桥(季春红/摄)

无人机航拍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

  “百年承诺 千年跨越——56个民族一起奔小康”摄影展作品之一:普米族。2020年8月29日,无人机航拍的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镇福坪村光伏基地(季春红/摄)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金英花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