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追忆浓浓的集宁“味道”
 http://cnpressphoto.com 2022-12-12 09:55:12 来源:央广网
0

  一张照片,蕴藏一个故事,还原一段历史。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30多年的时光里,摄影师刘艳农用手中的相机真实地记录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惊人的变化。

  刘艳农正在为学员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诺琪 摄)

  “这是咱们过去的站前广场,里面停放着长途客车和自行车,当时这已经是集宁区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了……”走进乌兰察布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摄影工作室,摄影师刘艳农正在为学员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学员一边看照片一边感慨,从一张张黑白照片中感受着集宁区的巨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集宁南站站前广场。(刘艳农 摄)

  工作室的墙上,展出了50幅黑白照片,有从事农耕的生活照,有集宁站前广场、一马路、皮件街等当时颇具盛名的老地标,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叫刘艳农,他是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刘艳农就开始将镜头对准集宁,这座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时光流逝,30年前的城市早已变了模样,而他积累下来的四百多张照片,成为了这座城市珍贵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末集宁皮革的地摊时代。(刘艳农 摄)

  20世纪90年代的绿皮火车。(刘艳农 摄)

  20世纪90年代集宁最繁华的商业街一马路。(刘艳农摄)

  1991年集宁街头的孩子。(刘艳农 摄)

  在刘艳农的眼里,摄影是记录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一组组黑白照片到一幅幅彩色影像;从曾经的皮件街到如今的国际皮革城;从过去的绿皮火车到如今的和谐号……不同年代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城市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集宁国际皮革城。(来源:乌兰察布市政府网)

  乌兰察布高铁站。(来源:乌兰察布市政府网)

  2022年的街头少年。(刘艳农 摄)

  “以前的皮件街都是一间间小作坊,从制作到出售都是商户独立完成,商品种类单一,只有皮手套、皮马甲、皮外套。现在集宁区有了国家4A级旅游购物景区国际皮革城,商品种类丰富,商户集中,顾客购物也更加便捷。”刘艳农说。

  说起最初接触摄影,刘艳农感慨万分。“1985年,我花了88元买了第一台相机,当时我一个月工资才30多元,攒了大半年工资才买了那台相机,还一狠心买了两卷胶卷。为了省胶卷钱,我自己将黑白胶片制作成胶卷放入相机暗格里。”刘艳农对当时相机的价格仍然记忆犹新。

  1989年集宁南地道。(刘艳农 摄)

  20世纪90年代集宁街头筛煤核的场景。(刘艳农 摄)

  20世纪90年代集宁动物园。(刘艳农 摄)

  20世纪90年代集宁市民售房场景。(刘艳农 摄)

  20世纪90年代,自行车是大众交通工具。(刘艳农 摄)

  1996年的时尚挂历。(刘艳农 摄)

  买了第一台相机后,刘艳农就走上了拍摄集宁区城市面貌、记录城市变迁的道路。从此,只要有时间,刘艳农就骑上自行车,背着相机四处走街串巷。路边的风景、街头的商贩、厚重的老建筑,都吸引着他不断拿起相机,定格下一个个动人的瞬间。

  “这幅照片,名叫《新邻居》,拍摄于1990年,当时集宁是全国为数不多有动物园的城市。那时候,由于动物园经费短缺,动物比较少,就腾出了一部分动物的圈舍作为职工宿舍。所以,房舍旁边有动物,还有晾晒的被褥和衣物。现在,我们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集宁高楼拔地而起,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刘艳农向记者介绍起手中的照片。

  新与旧、动与静、发展与融合。刘艳农的镜头里,有城市的热闹繁华,也有市井的生活百态。30年的时光里,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刘艳农一共换了14台。这些相机被他小心地珍藏着,作为自己拍摄之路的见证。30年的时光里,刘艳农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城市的变迁,探寻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建筑被拆掉了,消失了,却在他的手中以照片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成为集宁人民永久的回忆,更在人们心中烙下深深的眷恋。(集宁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金英花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