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索道 你好,公路
 http://cnpressphoto.com 2021-05-24 20:09:20 来源: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0

  12月2日,细雨霏霏,冬雾笼罩着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这个悬崖顶上的小山村气温只有2℃。

  15岁的张镭坐上车,向奶奶挥手道别,去乡里集镇上的中学读书。车行500多米停下,同村同学刘佳林、张源正在路边等着这趟车。“滴滴——”等他们上车后,车再次启动,沿着弯弯拐拐的公路向山下开去。

  “小时候,我们出村坐‘铁篮子’。碰上这种天气,风一吹,摇摇晃晃,好吓人!”至今,张镭忘不了那胆战心惊的时刻。

  村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全村7个小组170多户500多人散住在48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出山难”是渔山人世世代代刻骨铭心的记忆。

  长740米的索道距谷底近500米,一个简陋的铁筐就是张镭口中的“铁篮子”。没有公路,出村要步行一整天,坐索道只要几分钟。因此,即使再害怕,村民们也大多选择它。

  7年前,张镭和姐姐张苹平、妈妈张凡英坐着“铁篮子”出山的情形被摄影记者拍下,渔山村自此广为人知。这样的“出名”,饱含了渔山人的辛酸。

  2014年4月,鹤峰县委政法委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村里。“修通公路是脱贫的关键。”驻村帮扶工作队把修路当成头等大事。

  山区修路难,在三面环水的渔山修路更是难上加难。进村要经过一条幽深的峡谷,一到雨季山洪暴发,公路就会泡在水中。几经商讨,工作队和村干部因地制宜制订了修路方案:沿谷筑路,挖沟排洪。

  炮声隆隆,挖机轰鸣,寂静的山村沸腾了。2015年9月,一条长8公里的水泥路在渔山村后山组贯通。随后,前山组公路动工,通户公路也纳入日程。经过几年努力,一条“Y”字形的公路连通全村,村里的通组、通户水泥公路达到28公里,渔山人从此告别了“空中飞人”生活。

  公路通了,村里人的生活变了样。新房子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多。

  每天早上,28岁的张静都会骑着小摩托,把自家的手工粑粑送到乡里的快递站,寄到天南海北。她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销售的手工粑粑受到买家青睐。今年,鹤峰县成为全州最后一个通高速公路的县,张静的手工粑粑卖得更远了。

  “只要做得出来,一天卖千把个不成问题。”如今,她的烦恼已从“粑粑卖不出山”变成“忙不过来”。

  村民陈子祥也尝到了甜头。此前,因病致贫的他致富无门。公路通后,他和妻子张春年养起了山羊、黑猪和土鸡。去年,全家仅养殖这一项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

  “这里的羊市场上不愁销路!”原生态的“索道村”就是活招牌,找陈子祥订货的电话络绎不绝,他打算明年再扩大养殖规模。

  村子的尽头,是村民洪久英家的新屋。这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后,她花了50多万元建成的。春节,一家人终于能在盼了多年的新屋里团年了。

  “如果没通公路,哪能修得成这栋屋!”洪久英满脸是笑。

  他们的故事是渔山村生活变迁的缩影。如今,“功成身退”的索道,只偶尔用来运送货物,成为游客的拍照点。

  雨后初霁,抬眼望去,“铁篮子”高悬幽深峡谷之上,在夕阳里泛着微微的光。这条运行了23年的索道,见证着这里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再见,索道 你好,公路

  图一:张凡英带着张镭(左)、张苹平(右)两姐妹坐索道回家(2013年7月23日摄)。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张瑜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