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黄包车里的母子接过一个手提袋。中国,1930年
图集简介
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老外,用相机记录了当时的时代面貌,诸如国共合作时期抗战现场、国民政府、宋氏家族等特有历史的时刻。他的照片内容涉及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民生、人文风俗、文化等多个层面,除了比较全面地深入到中国内部,不仅重要城市甚至小到以乡绅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社会最基本的调查样本,还远涉偏僻的蒙古、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他就是时任瑞士新苏黎世新闻社记者的瓦尔特·博萨特(1892~1975)。
博萨特是现代新闻摄影的先行者。除了擅长写作外,他的摄影报道同时涵盖政治与生活文化,让广大读者通过新闻便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从而对各地不同文化和习俗都有更深的认识。
在二战期间,博萨特渐渐疏远由德国纳粹政府主导的国内媒体,更多地选择把报道文章刊登于英文媒体之上,从1939年起定期为瑞士主要报章新苏黎世时报供稿。其后,他被新苏黎世时报任命为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派记者。从那时起,他追随盟军的征战步伐,报道范围不再只局限于亚洲地区,从世界各地的盟军基地把报道文章发送回瑞士总部。渐渐地,博萨特的名字缩写WB,更多地是出现在详尽的新闻报道或关于当时欧美政治局势的主编评论之上,而不再是他于30年代早期发表的那些摄影专题文章。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被安排参加各种外交任务,但作为一个中立国家的代表,有时候他并没有受到那么热烈的接待。
二战结束后,博萨特继续为新苏黎世时报撰写报告性的专题文章,这既出于他个人的兴趣,也是为了满足报章的工作要求。1953年在板门店报道朝鲜战争时,当时61岁的博萨特被树根绊倒导致髋关节骨折,其后他一直没有从这次意外中完全康复。由于这次受伤,他被迫提前从记者的岗位退下。1975年11月18日,刚过完83岁寿辰的博斯哈德病逝于西班牙托雷莫里诺斯。作者:瓦尔特·博萨特
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在他们黄土地上建的房子里。北京附近,1933年
清理中的佛像。热河,满洲里,1934年
“荣龄公主”,慈禧太后唯一在世的侍女。北京 约1934年
蒋介石和宋美龄听取斯文赫定关于新疆之行的介绍,汉口。1935年2月
宋美龄驾驶着美国提供的救护车。中国,1939年9月
蒙古族贵族妇女。中国,1934/1936年
带着两名护卫的德王与一位大臣讨论军事问题。中国,1934/1936年
德王的护卫队。中国,1934/1936年
驾车的公主。中国,1934/1936年
随日本首批部队到达的摄影师。中国,1938年10月
关闭并把守森严的大门前拥挤的人们和货物,汉口,1938年
路障。上海,1932年
河边的木材市场。万州,1935年2月或3月
中国步兵。中国,约1937年
士兵们在休息时间玩着游戏。中国, 1938年
受伤的战士在医院接受治疗。中国,1938年
游击队营地,河南南部。中国,1938年
医护队队员。中国,约1938年
带防毒面具和钢盔的军医。中国,约1938年
戴斗笠的中国士兵。中国,1938年
空袭警报。中国,1937年
中国士兵。中国,1938年
伪装中的士兵。中国,1938年
等待撤离的孩子,汉口。1938年9月
毛泽东 延安 1938年
安娜·路易·斯特朗,延安。1938年
伪装的士兵。中国,1937年
军医。中国,约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