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第14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魅力城市山西省长治市隆重开幕。我代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摄影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会议的胜利召开做了精心准备和周到安排的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省新闻摄影学会、长治市委、市政府和长治日报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前夕举行的。党的十八大将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全面总结,为今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制定行动纲领,做出全面部署,这将是一次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新闻摄影界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在过去10年中,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也蓬勃发展,取得很大成绩。我们这次会议要着重总结近10年来我国新闻摄影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研讨在影像大喷发时代,新闻摄影人如何认清形势,担当重任,改革创新,为把新闻摄影事业推向前进,进一步繁荣我国的摄影文化和整个文化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希望各位代表畅所欲言,深入研讨,献计献策,共同努力,把本次会议开成一个喜迎十八胜利召开的理论研讨会,开成一个对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会议。
(一)
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学会各级组织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学会的各项学术活动开展得活跃、生动、丰富,取得可喜的新进展,其中有的是有历史意义的突破。
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杭州西湖博览会组委会、杭州市外宣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今年3月我们在杭州市成功地举办了第8届华赛,为推进中外摄影界的交流与合作谱写了新篇章。这届华赛获得大奖的图片《利比亚冲突》是否经过PS曾引起专业人士的质疑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学会高度重视,专门请学会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进行了严格的技术鉴定,认定它没有PS,符合参赛规则要求。这成为新闻摄影打假史上一个正面的典型例证。
在中国记协的指导和《楚天都市报》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功地举办了第22届中国新闻奖摄影类作品的初评和2011年度新闻摄影年赛,为中国新闻奖摄影类作品定评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学会的积极支持下,宁夏日报推荐的该报摄影部主任苏保伟在第12届长江韬奋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长江奖的获得者。此前,新闻摄影界共有江志顺、俞新宝、贺延光、王瑶、徐京星、居杨、乔天富、王天定等8人获得过这个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苏保伟成为获此殊荣的第9人,也是西部地区新闻摄影界的第一人。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在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北京易和中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会与解放军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将军的情怀——百名将军摄影展》,共有171位将军的380余幅佳作参展,在军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在陕西日报报业集团的积极策划和大力支持下,学会组织了中国新闻摄影圣地延安采风行,并与陕西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了著名民俗摄影家黄复作品研讨会。
为了促进中央领导同志倡导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学会在中国记协领导下认真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使《躬行大地——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图片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展出,受到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对于促进“走转改”活动长期化、机制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经过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的积极策划和精心准备,在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前夕,历届华赛获奖作品精品展首次在香港展出,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这次成功的展览,是华赛第一次在境外展出。接着,华赛又跨出国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的时候,历届华赛获奖作品展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展出,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去观看,大大扩大了华赛的国际影响。
在普及新闻摄影知识、培养新闻摄影新人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新进展。学会与北京东方视线摄影中心密切合作,支持他们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培养青少年的摄影教材《青少年.小记者摄影教程》,在各地开展了大量培训活动。培养新闻摄影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摄影知识和技能要向全社会普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新闻摄影人的共识。今年,学会的刘杰敏和王忠家也合作出版了面向高等院校的专著《摄影艺术基础》,受到广泛欢迎,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一年来,学会的各团体会员单位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学术活动。
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一如既往,生动活跃,主动与各地联系,多次开展理论研讨和采风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地市报新闻摄影工作的开展。
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克服资金与人员等方面的困难,积极与各个专业报联系,坚持开展作品评选与研讨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专业报新闻摄影工作的开展。
新媒体新闻摄影联盟和中部地区新闻摄影联盟也开展了采风、研讨、讲学、展览等多种学术活动。
《人民摄影报》经常推介摄影界的新人新作新观点,报道各地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摄影学术活动,为推动新闻摄影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学会的组织建设也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为了加强同部队的联系,学会成立了军事摄影联络部,由江志顺副主席兼任主任。
为了加强县级传媒的新闻摄影工作,由浙江省余姚日报社牵头,正在积极筹办县级传媒新闻摄影学会。县级传媒新闻摄影学会成立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复盖面就更广、社会影响力就更大了,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学会的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离不开正确的领导,离不开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更离不开学会内部的热心人发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例如江志顺、安佑忠、郑石明等,都是学会活动的热心人,让我们对这些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进入了影像大喷发时代。
“影像大喷发”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数量大:在社会上传播的影像的数量较之过去极大地增加了,不仅纸质媒体上数量大增,而且电子媒体上更是难以计数,每天在电视上,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传播的新闻图像之多难以计数。
第二,速度快: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其影像很快就在网上或手机上传播开来,其中不少影像还是即时传播的。
第三,来源广:过去发布影像信息是新闻媒体的专利,如今,每天不仅新闻媒体可以发布新闻影像信息,非新闻媒体也发布大量新闻影像信息,即使是个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发布新闻影像信息。近年来,许多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和热议的新闻影像不都是个人发出来的吗?
第四,成色杂:正是由于影像信息的来源非常广,传播渠道非常多,所以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的影像信息也就五花八门,有益的、无益的、有害的,鱼龙混杂,对公众、对社会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也很复杂。
“影像大喷发”之所以产生,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影像摄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及时获得大量新闻信息的需求,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有人把这种变化,概括为影像传播的“三级跳”,即从“读图时代”跳到“网图时代”,又跳到“手图时代”。
影像大喷发时代,“草根记者”、“市民记者”、发烧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记者”或“新闻摄影人”了。那么,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人”会不会失业呢?很多人产生了担忧。应当承认,挑战的确严峻而且咄咄逼人。这种担忧不是杞人忧天,不是空穴来风。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美国《纽约时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哀悼一个即将消亡的领域:新闻摄影》。这种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目前确实有个别新闻媒体激流勇退,把摄影部门和摄影记者取消了。
我认为,在“影像大喷发”时代,新闻摄影人确实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挑战,但这种挑战决不是要将新闻摄影人置于死地的挑战,而是对新闻摄影人提出更高要求的挑战,是逼使新闻摄影人转型升级的挑战。新闻摄影人应当勇敢地迎接挑战。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新闻摄影”重新审视,要从狭义的“新闻摄影”的圈子中跳出来,跳到广义的“新闻摄影”的天地中来。的确,狭义的“新闻摄影”已经不是摄影记者的专利,任何一个身在新闻事件现场的“市民记者”、“草根记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影像报道。那么,专业的新闻摄影人是不是就无所作为了呢?新闻摄影人在充分认识影像大喷发挑战的严峻性的同时,对自身的优势要有充分的自信。
新闻摄影人有三大优势:
第一,专业水准高的优势。新闻摄影人,包括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视觉总监等,大多受过专业训练,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又配有专业器材和设备,因此比业余爱好者的专业水准高,技高一筹。
第二,依托媒体的优势。摄影记者在拍摄了新闻图片后,能够迅速传回自己所服务的报刊、网站、电视台,经过专业的编辑人员编辑后,迅速播发出去,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使采访效益最大化。这是非新闻摄影人所难以比拟的。
第三,社会联系广的优势。由于媒体工作的特性,新闻摄影人要同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打交道,对社情民意了解得比较真切、深入,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比较广泛、密切。这也是非新闻摄影人难以比拟的。
有了这三项优势,在影像大喷发时代,新闻摄影人就可以发挥四大作用:
第一,引领作用。我们摄影记者除了要继续报道好狭义的新闻(时间性很强的突发事件新闻等)外,要更加侧重搞好专题报道、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等独家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的影像报道,以高出一筹的优秀作品,使广大摄影爱好者和“草根记者”、“市民记者”特别是签约摄影人领悟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当如何策划、如何选题、如何抓拍、如何构图、如何用光等等,学有榜样,有所遵循。
第二,整合作用。就是通过在媒体上举行征稿、比赛等多种互动活动,吸引社会上的“市民记者”、“草根记者”和广大“拍客”来参与,把社会上各种新闻摄影的积极因素和资源都调动起来,发挥出来。
第三,培训作用。就是通过办培训班、摄影学校、摄影展、研讨会等形式,请老师、专家、大师讲课、现身说法,使初学者迅速成长,发烧友不断提高。
第四,推广作用。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新闻界大力推进“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念和科学的图片运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前进,要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念加以拓展,在全社会倡导“注重影像记录,创造精彩人生”。今后一提“信息”或“信息传播”,都将不仅是文字信息,还包括影像信息。这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社会的观念、全社会的习惯,成为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这个过程实际上已经发生,但是人们对此还缺乏高度自觉。我们新闻摄影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一进程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少数人的行为变为多数人的行为,从比较缓慢的进程变为比较迅速的进程。繁荣社会影像,营造影像社会,这将对推动全社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革发挥重大的作用。新闻摄影人任重而道远!
在今天的研讨会上,长治市记协主席、长治市新闻摄影学会会长王占禹同志将以“把新闻摄影作为文化去推动”为题,对他们的认识、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作个介绍,非常精彩。我觉得,长治市的新闻摄影人在全面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整合作用、培训作用和推广作用,在“繁荣社会影像,营造影像社会”方面是走在前面的,他们的经验值得重视和学习。
(三)
为了在影像大喷发时代更好地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新闻摄影人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是五个方面的素质,即:坚实的理论武装,炽热的人文关怀,高超的专业技能,不懈的创新追求,优良的职业作风。限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展开全面论述。
我想强调的是,正确的理论武装是定位仪、是指南针、是方向盘,是第一位的。这里所说的理论,首先是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时也包括科学的新闻摄影观,如:穆青、蒋齐生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邵华泽提出的“两个提高、一个关键”,蒋齐生提出的“抓拍论”,范敬宜提出的“提高学养论”等。过去多年的实践证明,由这一系列理论观点所构成的当代中国的新闻摄影观是正确的,应当坚持践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此,我想谈谈对几个问题的认识,请大家指教:
一,勇于创新与发扬传统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抛弃了过去那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极左路线,西方一些先进的摄影理念介绍到中国来,促进了新闻摄影界思想的解放,摄影园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新世纪以来,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广大新闻摄影人特别是年青一代,努力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摄影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产生了许多鼓舞人心的优秀摄影作品。但是也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偏向,就是有些人对西方摄影过分崇拜,而对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则看得一无是处。外国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摄影师来了就奉若神明,奉为“大师”,而对我国著名的摄影家则不放在眼里。这种只有“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看法是不妥的。只要真正是“会念经”的“和尚”,不管是“远来的”,还是“跟前的”,都应当尊重,都应当学习。
毫无疑问,对于西方摄影界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我们应当注意研究和学习借鉴,对他们的专家学者我们也应当充分尊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对我国新闻摄影界过去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也应当十分珍惜,对摄影界先辈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更要注意发扬光大。沙飞等一批中国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先驱,他们的贡献和精神同西方的罗伯特.卡帕等相比,毫不逊色,也是大师级的人物。对沙飞等我国摄影界的大师级人物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我们应当多多宣传,多多传播,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青人知道。这对于在我国新闻摄影界扫除妄自菲薄的心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追求视觉美与坚持真实性的关系。
新闻摄影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图像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感染更多的人、引起更多人的赞赏,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参加摄影大赛,希望自己的作品获奖,也是很自然的。为此,就希望自己的作品更完美一些,视觉冲击力更强一些,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要拍出一张好的片子是不容易的,有些比较好的片子拍出来之后,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于是出现了造假,或者全部造假,或者局部造假。经过前些年的“周老虎”、“刘羚羊”、“张鸽子”等事件后,新闻摄影界和全社会对假照片的警惕性是大大提高了,通过公示、严格的技术鉴定等,能够流行于世的假照片是少多了。但是并没有绝迹,反假、打假依然任重道远。这里有利益驱动的问题,也有观念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假照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摆拍、补拍。我们学会的老会长蒋齐生一贯主张抓拍,反对摆拍,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是大家所熟知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遵循。在这方面,老前辈们也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1945年春天八路军解放灵丘城时,沙飞带人赶去拍摄战斗场面,但是他们赶到时,战斗早已结束,“想抓拍战斗的尾巴都抓不到了”。这时有人提议布置一下补拍。沙飞认为布置补拍会失掉真实性,特别会引起部队对我们摄影工作产生怀疑和偏差认识,因此,他坚持反对布置补拍,考虑用拍战后新的进展情况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后来他抓到一个机会:两三天后在具有地方特点的灵丘城文庙召开军民大会,除了庆祝灵丘全境解放,还号召当地人民开展大生产,迅速改善生活。会后游行的时候经过城下,沙飞就抓紧拍摄了军民结合的行列紧靠着城墙和城墙上的标语前进的场景,传达了灵丘解放后的新信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沙飞总结说:“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摄影工作者必须掌握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当采访时机错过时,应抓紧新时机积极寻找,敏锐观察来设法补救,这样不但能完成工作任务,甚至能很好完成任务。”
三,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纪实摄影的关系。
新闻摄影是以影像形式对新闻事件、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物的报道,它必须是真实的,新闻摄影最关注的是人,是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命运。艺术摄影的影像所反映的可以是人物,可以是风光,可以是花鸟鱼虫,它对真实的影像可以随意修改、增删取舍,以作者满意为目标。新闻摄影强调社会责任,必须真实;艺术摄影追求艺术完美,允许虚构,这是它们最大的区别,也是两者之间的“鸿沟”。有些摄影记者和摄影师不懂得或者不遵守新闻摄影的基本要求,以为对新闻摄影像对艺术摄影一样,可以对影像随意改动,结果受到“黄牌警告”,甚至被“红牌”罚下。这些前车之鉴很值得引以为戒。
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是什么关系呢?我国著名的纪实摄影家朱宪民认为:“纪实摄影还是要记录真实的生活,记录时代的变革。”其实,新闻摄影也是要记录真实的生活,记录时代的变革的。只不过同一般的纪实摄影比起来,它的时间性更强,要求“记录”得快,要求有新闻性、时效性。所以,从基本属性上来说,新闻摄影也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鸿沟”,许多纪实摄影家都是从摄影记者发展而来的。
近几年兴起一些新的词汇,如“观念摄影”、“创意摄影”等。这些词汇同原有的词汇是什么关系呢?这是可以讨论的。我个人认为,“创意摄影”和“艺术摄影”应当归到“观念摄影”旗下,因为它们都是某种强烈的主观意识通过客观影像表现的产物,这同“纪实摄影”把客观事物放在第一位有明显的不同。
关于以上几种摄影的关系,拍摄过《稻子与稗子》的著名摄影家李英杰说过这样一段话:
“从影的40多年来,我也走过很多的弯路:30来岁的时候,我一个尼康单反相机装的是进口反转片,用来创作,照山水花朵;另一个傻瓜相机装的是处理黑白片,随便照一点身边事物。现在岁数大了,整理起上世纪70、80年代作品的时候,忽然发现我用尼康相机所谓创作的反转片,很多现在只能视为垃圾,而我那个小傻瓜相机里面用黑白卷照的很多不经意的东西,却发现许多影像现在看来非常的珍贵,因为它平实地记录了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变化,非常自然、真实、有生活,没有任何刻意的形式。我想把这个经验教训告诉大家,无非是想说明在摄影创作中,表现现实、记录当代永远是创作的第一主题!
“我现在拍摄时的感觉变得似乎更简单了,不想将其称为‘创作’,因为有时过多地强调创作更容易滑向‘造作’的歪路上去。对于社会纪实类影像,其实应该知道强调的只是真实‘记录’,有人怕这种称呼不‘艺术’,但真正认识到社会纪实类影像的价值之后,你会发现‘艺术’不‘艺术’其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的影像应该真实、自然,并和时代紧密相连,还要力争反映出平民大众的呼吸声。
“小的时候爱喝甜的,到了中年总想尝点怪味饮品,如今进入老年阶段,才体会到白开水最好喝。”
李英杰先生的这段话,谈了他的摄影感悟和人生感悟,充满了辩证思维,实际上也阐明了纪实摄影的地位和价值,很耐人寻味。我希望我们的摄影记者和摄影师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力和影像表现力,发表更多的有社会影响力的图片,成为未来的摄影大师!
在影像大喷发的历史新时期,新闻摄影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很多的,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正确应对,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实践,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我以上所谈的,不过是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
谢谢大家!
|
·多光谱无人机成农业新神器,如何造福小农户?
·2024年第二十五届CHINA P&E圆满闭幕
·探索打开物性的超视觉影像
·新华社摄影记者凭什么拍得好看?
·昼夜清晰,用途广泛!揭秘大疆行业全新多光旗舰负载禅思H30系列
·索尼G大师镜头FE300mm F2.8 GM OSS发布
·尼康NIKKOR迎来90周年庆
·哈苏 XCD 4/28P|轻便中画幅广角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