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什么 怎么拍
蔡勇 http://www.cnpressphoto.com 2010-05-26 12:22:32 来源:
0

——从华商报新闻图片说起

 

过去,华商新闻图片的优势在于,突发新闻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硬新闻的判断与展示,缺乏现代影像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新闻图片的使用也不到位,导致传播的力量显得不足。面对这些,《华商报》新闻摄影部紧紧围绕“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这一新闻理想,并在《华商报》新闻理念的梳理中,对过去的新闻图片进行了反思与总结,试图从中获得先进的理念与路径,达到创新的目的。

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 固有的经验束缚了手脚,想当然思维方式仍在左右着行为,有时会做一些错误的判断,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一方面虽然划清了宣传摄影和报道摄影的界限,并在报道摄影上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新闻理想,但对新闻题材的拓展不足,使得新闻品种单一;另一方面虽然注重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但却缺乏现代影像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认知,使得新闻图片的表现形式变化不多,造成阅读的“视觉疲劳”;

2.固有的工作模式极大的影响了编辑记者自我发现的能力。长期以来,往往是领导分线索,记者等线索,领导不发话记者不起身,编辑来啥做啥,编辑记者的意愿和创造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其发展进步的步伐。

3.记者的兴奋点,停留在“题材论”上,对硬新闻、社会新闻积极性高,而对时政、经济、跑街、图片故事以及隐藏在新闻里的深度、细节就显得力不从心,原因是,硬新闻、社会新闻目标明确,容易吸引眼环,版面、考核重视;而经济、时政现场变化小,图片出新难;跑街心里没底,无效劳动多;图片故事花费时间多,回报少;

4.专业化程度不够,新闻图片只在低层次的循环中;

.遵循新闻摄影规律,寻求理念与方向

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中,我们认识到,华商的新闻摄影缺乏先进的理念指导,缺乏规范的文本和系统支撑。对此,提出了新闻图片要“好看、有趣、画面简洁、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把它既当作理念,又当作标准,并开始研讨撰写“华商报摄影部工作手册”,试图从中将华商新闻图片得以改变;但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如何确定主题——拍什么,如何把握事件的本质并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使照片更加精彩——怎么拍;如何有效地利用纸媒独特的信息提供方式——反复观看的特点抓住读者;怎样更能在有限的版面上精准的传达信息,又显得大脑跟不上脚步。正当面临许多困惑时,《华商报》总编辑鲍剑在《我们的理念与方向》里,给我们指明了理念与愿景,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与领会中,对“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民本为魂民生立报”、“平民情怀大报风范”、“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结合业务特点,给予具体的诠释与落地。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载体和读者阅读习惯、能力、需求的变化,让传统纸媒对图片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这使我们越来越感到华商的图片离读者的需求产生了距离。在思索中我们认定,过去惯于兴奋的那些缺乏风度、深度而又没太高的技术含量的现场复制,那些冰冷的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变形照,已不是读者首选必读的图片了,他们需要的是,集趣味性、知识性、技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并能准确的表现新闻的图片。华商摄影人经过深入的“头脑风暴”和多元的思虑与求证,得出的结论是:坚持“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的新闻立场,拍出“好看、有趣、画面简洁、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的图片。

关于坚持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的新闻立场

“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必须保持思维的前瞻和思想的锐利,不管发生了啥,我们的反应更快、更新、更顺应潮流和趋势;必须建立一种成熟的认知与判断,保持客观、平衡,不做代言与裁断;尽量避免有罪设定,说话留有余地,最大限度的回归新闻底线,在是非面前要旗帜鲜明;当好美好愿景的守护者、追随者、倡导者。因此,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 既是我们的新闻立场,又是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倡导平民情怀、服务公众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新闻产品中展现出人本、人文、人性的光芒和大报风范。

关于“‘好看、有趣、画面简洁、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的图片”

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认为好的图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A让读者身临其境;

B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C不寻常的视觉和角度;

D图片反映事件的决定性瞬间;

E图片能讲故事。

根据这些特点,从专业层面对新闻摄影作品的标准归纳为“好看、有趣、画面简洁、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这不仅仅是摄影语言体系的语法确立与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全方位的理解和研究新闻与新闻图片的内涵与外延,也是摄影专业人士职业操守与文本规范,是必须的。

“好看”所指的是摄影语言的运用,它包括构图,光线,色彩,影调,质感,这些因素是摄影的主要视觉表现方式;也构成了图片的技术指标(靠器材和摄影者操控器材的能力来实现),主要强调图片本身的技术标准,注重影像自身的影响力,使影像更专业。

“有趣”主要是指趣味性和耐读性;

“画面简洁”突出主体,增强图片的表现力;

“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是新闻图片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样,就是要全方位的理解和研究新闻与新闻图片的规律,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给编辑记者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将自己的创造力体现在版面上,使得华商的图片新闻从低层次的循环,向高层次飞跃,实现新闻品质的转型与升级。

二.操作原则:拼速度、讲风度、守信度、攀高度

1.挖掘“独家”延续速度

几年前,每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华商的记者总是跑在第一现场,而今,却要么同时赶到,要么晚于别人。究其原因,不是我们速度慢了,而是人家也学会了“抢新闻”。因此,我们不能放弃速度,通过“日常新闻”、“跑街图片”、“图片故事”等挖掘独家新闻和独家新闻点、独家事件细节来延续速度。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尽快的赶赴现场是最重要,他不同于文字,可以追访求证,只要手指一动纵然有回天之力也改变不了已凝固了的瞬间,因此,我们除了提高记者奔赴现场的绝对速度外,还对记者按线采写新闻,无线索时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跑街,如有突发事件发生,记者就近迅速到达第一现场。

2.守信度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最感人的东西是照片里人物的真情,这是新闻照片的灵魂。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新闻图片都难以达到罗伯特.卡帕、亨利.布列松的精彩程度,在“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影响下,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绝大部分是现场抓拍的,那些感人的真情,人物大特写百分之百都是抓拍的,其实无论是摆拍还是抓拍,用新闻学原理题材要真实、客观为前提,一切都迎刃而解。

2008121晚,月亮和金星、木星同时出现在夜空中,远看犹如一张笑脸。当西安能清晰的看到此现象时月亮已快落山了,此时有人主张找一两人拿着数码卡片机或手机对着月亮拍照,作为新闻图片的前景,这样既省时,照片又好看,但记者坚持没这样做,而是奔忙于含光门与东大街之间,最后抓拍到了所要的图片。

第二天图片见报后,引起了大家的讨论,议题的焦点在于能摆和不能摆,其实在有限的时间内,该新闻照片前景的“摆”与“抓”都不能影响该图片的真实性,就像《乌干达干旱的恶果》(迈克·威尔斯[])、《夫妻戏班》(李亚隆摄)这两张图片,丝毫没有影响新闻照片的可靠性、可读性。

三、为记者提供三个平台并从工作流程中得以保障

在确立了新闻摄影的理念、操作原则后,我们对工作流程作了规范,并为记者提供“日常新闻事件”“独幅跑街”“视觉新闻”三个平台。

1.“日常新闻事件”的定位:日常新闻图片多以事件性见长,是我们报纸的灵魂,就此而言,拍好一版大图,是摄影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提出了经营一版大图方案,要求每个记者把每一次拍摄都当成大图去完成,从线索的各环节入手,加强事前分析,并对重要线索进行监控,帮助记者选取到最好的新闻点,力争捕捉到决定性瞬间

“见到枪绑匪傻了”(本报记者董国梁摄)20099956,从睡梦中惊醒的温小均一时缓不过神来,显得表情呆滞。长安区太乙镇峪山村一组,犯罪嫌疑人温小均在自家中挟持人质,熟睡时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抓获,成功解救出人质。

“特警队保护车祸乘客”(本报记者宁峰摄)2009812日上午830许,西安市户县庞光镇村口爷孙俩骑着电动自行车被一辆旅游大巴撞上,两人当场身亡。情绪激动的家属砸毁大巴,并将车上无辜的51名乘客困在车内7个多小时,当日户外温度高达39摄氏度,致使车内多名乘客昏迷,为确保乘客安全,当地特警围在大巴四周。

82岁老太坐后备箱”(本报记者邓小卫摄)2009811,在西安市火车站,救助站工作人员在送86岁的老太太胡淑华回家时,让老人挤坐在后备箱内,引起周围群众不满,大家和救助站胡立军(右一)发生激烈争执,胡辩解称群众不懂行规。

“凶影”(本报记者李晖摄)2009623,三名涉嫌绑架的年轻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放在派出所桌上的长刀映出涉嫌绑架强奸的犯罪嫌疑人汤延东的影子。

2独幅、跑街的定位:做到好看、突出影像的影响力、有趣、个性、新闻性强。

在整个报纸展示的图片中,突发新闻、硬新闻必定是少数,这样街头、公园、社区等公共场所的一些时尚、有趣、社会风尚、舆论监督等人或事,将是“记者跑街”等类型的独立图片新闻资源。与其他报道不同的是,记者不仅需要作采访,还要对现场进行描述,并赋予自己的判断。在操作中,将此类图片的使用栏目化,如“气象体验”“社区表情”“股香股涩”“守望都市”“一图一议”“图说天下”等。

“气象体验”主要针对记者表现与天气关联的影像,是表现形式、语法探索,培养观察发现能力、展示个人风格的练手图片,可定位为一切为了好看;

“西安冲刺300个蓝天”(本报记者张杰摄)20081213,兴庆宫园蓝天下,孩子的气球格外鲜艳,西安冲刺300个蓝天成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经过西安市政府及市民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2007年里只有287个蓝天成为2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

“社区表情”表现邻里关系、社区文明建设的图片,体现贴近性,突出新闻性;

“股香股涩”反映股民在股涨股跌中的心态,突出股民心态;

“守望都市”反映都市的变迁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突出时政与民生;

“一图一议”选取幽默可读、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的新闻图片,附上短评,将给读者奉上一道阅读甜点。

“守望都市”“一图一议”不仅可以在本地新闻版,亦可展示在与其关联不大且长期缺图的“要闻”版上。

“图说天下”国际国内新闻图片,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兼顾重大事件性图片。

“广场岂能当成洗车场”(本报记者李杰摄)20081216,西安鼓楼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下午4时,停在广场上的一辆标有“城管执法”字样的巡逻车,走下一执法人员洗车,擦洗几遍之后,又到广场池子里打水冲洗车身。此时,广场上积了不少水,导致游客行走不便。

望“奖”(本报记者邓小卫摄)2009523,西安兴庆宫公园内一饮料摊前,两位营业员利用空闲时间,将柜台上的还未出售的饮料拿起,通过太阳光照射,想透过瓶底查看瓶盖里面是否有中奖标志。

3.“视觉新闻”的定位:以图片专题形式为主,题材不限,发表摄影记者的报道故事为主的图片新闻版,每周出版一期。根据目前华商新闻图片的版块设置,摄影部在总结过去“视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视觉”的选题策划、操作运行、编辑刊发等流程编制计划,尽量减少随机、随意性。“视觉”提倡题材和表现手法多样化,讲述方式、编辑方式多种尝试;形式感强,角度多样化,视觉新颖,突出影像自身的感染力,有深度有力度。不仅在报纸上传播,而且要加上声音元素在流媒体上传播。选题新,内容跟进新闻,抓住热点、揭秘、关注人记录事,亦可表达某种情绪。

“视觉”应该是最能体现摄影部高水准、专业化、超强制作能力的载体,是部门全体同仁重要的阵地,因此,将用严格的标准去要求记者融入自己的情感,拍摄每一个选题,验收每一张图片,以此来激励记者的成长与进步;

四.政治、经济、娱乐文化成为创新的突破口

当下,大政治、大经济、文化娱乐等题材会越来越多,而恰恰这些方面是华商新闻图片的弱势,所以,摄影部面临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如何拍好时政、经济、财经新闻图片,就成为创新的突破口。

1.注重日常新闻,明确拍什么、怎么拍?

除了建立自己的信息源外,本报新闻热线是摄影记者获得线索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一定要与文字记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树立“线索无大小”的观念,及时出击,发挥记者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根据记者的能力、意愿,分成“民生”“时政”“经济”“财经”“娱乐文化”“体育”等“口”,根据编辑主导版面的原则,一个编辑管理口上的几个记者,一个记者盯住口上的几个文字记者,配合“本地新闻部”、“财经新闻部”、“体育新闻部”等部门的采访,本着“小分工,大协作”的原则,对部门人员合理分工和资源配置,鼓励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渐形成个人风格,逐渐成为时政经济民生跑街等领域的特色编辑记者;我们主张记者要拍好图片,编辑要选出并使用好图片,并在评估和考核中给与倾斜。日常新闻做到“人有我好,人无我有”,不遗漏新闻点,更不遗漏新闻。

摄影部锁定责任资源配置结构图

2.拍好时政、经济、文化娱乐图片

1)时政新闻更多的是各级政府为宣传政绩的一些活动及有关的法规法律政策的新闻发布会,政治家的活动也都会集中在一些年节及国家最高会议,国家大事前后的节点上,诸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各种视察、论坛、外交活动等;重点建设、重点工程。

与各级政要及新闻组织建立特别的联系渠道。做到他们一有可报道的内容就告诉你;并能为我们提供如何拍摄官员的帮助;锁定主流人群,不管一次活动来的人有多少,镜头一定首先对准最高级别的人(按党、政排名顺序)并突出此人;尽量使画面不要超乎视觉习惯的变形,同时整个活动的环境和参加活动的其他人在活动中的细节;把会议上的人们谈话的内容作为拍摄素材,要努力争取到他们所讨论问题的实际发生地去拍他们所谈论的话题。

20096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中丰店村视察“三夏”工作,离开时,温总理向农民群众挥手告别,华商报青年记者黄利健,大胆的将领袖当成普通人来拍,赢得了读者和专家的好评。

2009311,北京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进入尾声,全国政协委员刘翔从美国回来,首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华商报记者李杰拍下刘翔腼腆、调皮的一面,次日华商报在一般放大刊发。

200935,人民大会里,温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华商报在现场的记者也发回了许多精彩图片,但次日在一版刊发了华商报记者邓小卫,在西安曲江国展中心的和谐广场上,拍下的市民通过大屏幕收看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图片。通过这幅图片拉近了西安北京的距离,使读者倍感亲切。

2)经济新闻:除了拍好经济领域里的人物外,还要抓住经济事件的本质,拍出新鲜感、厚重感强的图片。

3)用拍摄时政、经济图片的方法,拍好文化娱乐图片

3.要有开放的心态应对变化,正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责任,明确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软肋在哪里,新闻要求在哪里,我们只做到了那里,我们的能力是否跟得上新闻品质的要求?

.在多元的观念下,拓展创新思路

52届“荷赛”中国作者获奖作品《复制战争》《电视里的奥运会》《西湖边上一棵树》给我们的感受很深,“荷赛”一直是全球新闻摄影追求的目标,是考量每个新闻摄影人成就的最高标准,这些作品得奖将作为一种信号,映射出新闻摄影发展的某种趋势,这种影像的实践性,启迪着我们的影像观念,拓展了我们的创作思路……

我们天天称道细节,同样是在汶川灾区、奥运现场、广州火车站,可就是缺少《地震中精神失常的人》(赵亢摄)《冲凉的奥运马》(王申摄)《爱心接力》(陈奕启摄)这样的细节图片,这不仅说明我们的影像修养不够,还说明我们对摄影语言体系的语法确立与传承不足,一方面作品既缺少事件过程中截面的“决定性瞬间”,另一方面,缺少对整个事件时空转换流程的逻辑关系清晰的把握和时空连贯的深度整合,使得我们的照片在传播中失去了力量。

不管怎样,我们都有责任在遵从传统的同时,通过具有创新性的影像,来解决“新异刺激”与“审美疲劳”问题,达到“悦读”“深读”的传播效果。

流媒体是一种报道方式,或者可能成为传统纸媒向网络媒体过度的一种形式,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东西,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对摄影记者而言,应该加紧对流媒体认识与实践;我们的作法是,流媒体及报网互动的行业信息应及时掌握与学习实践,同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研究,从题材的选择、怎么采访、制作流程等方面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在摄影部内进行业务复制,并号召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以此来塑造应对报网融合的能力,待流媒体的盈利模式成熟,我们将批量生产投入市场。

客观地说,我们的创新针对两个层面:一方面看似为了解决编采过程和新闻产品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看似拓展我们的技能和表现方式,实际上是网络及新媒体,其意义在于为提升报纸的传播效果与效率服务。我们的创新,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某种思维方式(从封闭思维转向开放思维)及表现方法;改变过去单一报道主题和表达手法,使得报道题材和手法得以拓展,达到使受众“悦读”和“深度读”之目的;而是要创立科学的组织构架,使得编辑记者在新的流程中改变旧有的习惯,培养其发现能力,实现记者编辑专业化、职业化操守,生产出新锐、时尚、顺应潮流的产品。因此,我们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报纸的新闻图片的生产上,注重日常新闻图片的出新,踏踏实实地拍好每一张图片,并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坚持现场感和新闻的硬度,反对唯美主义和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做到该硬的一定要硬,该好看的绝不落于俗套;学习新技术新思潮,使完美的形式与健康主流的内容融合起来,让编辑记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表达,充分的调动编辑记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研发流媒体的运作,从容的应对网络新媒体对纸媒的影响,进而使华商新闻图片在变革的潮流中转型与不断升级。

(作者系华商报新闻摄影部主任)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