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六十年回顾
盛希贵 周邓燕 张宗鹭  http://www.cnpressphoto.com 2010-05-10 13:16:59 来源:
0

院硕士研究生)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新闻摄影高等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高等新闻摄影教育主要依托当时仅有的两个新闻学高等教育重镇:上海的复旦大学和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新闻系从1953年开设新闻摄影课程,1954年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政治课程进一步增加,新闻相关课程比重有所下降,将原有的《图片宣传》与《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报纸群众工作》合并成一门《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

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新闻系,新闻摄影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必修课。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该系除培养新闻学本科生外,还招收在职干部为主的两年制新闻专修科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干部培训班,新闻摄影也是必修课程。

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写了519章的《新闻摄影讲义》(初稿32开,254页),从书的内容上看,只有第一章概括了我国从民主革命到建国后的新闻摄影历史,阐述新闻摄影的特性,是全书的理论部分。而其他部分主要谈具体的拍摄技巧以及与新闻采访活动有关的实用知识。这部《讲义》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提出“新闻摄影是政治性强烈的宣传工具,思想性和战斗性是新闻照片的生命基础”。同时,也承认“照片应具有展示和适应这些思想内容的形式,使内容和完美的造型形式相统一。”认为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也是摄影艺术的一种体裁。在强调报道是新闻记者的首要任务的前提下,要求记者学习艺术摄影的造型和艺术家的修养。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即使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新闻摄影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还招收了四年制的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

文革期间,新闻教育受到严重破坏,新闻摄影教育也受到重大影响。19775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编写了《新闻摄影讲义简编》,手刻油印,共122页。全书分为十章,分别为:“性质与作用”,“基本任务”,“特点与要求”,“摄影记者”,“采访工作”,“拍摄实践”,“组织报道”,“照片体裁”,“编选与处理”,“革命传统”。以“新闻摄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为主要观点,体现了处于过渡期和恢复期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摄影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具体思想、观点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相比较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摄影讲义》实际上是一种退步。

 

1977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新闻学专业开始通过高校统考恢复招生。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随即恢复招生,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再次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此后,越来越多的学校陆续恢复或增办新闻系。在教学、科研方面,逐渐摆脱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突破了一些禁区,澄清了一些被搅乱了的新闻学观点,新闻摄影高等教育逐步回归本位,《新闻摄影》又称为新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1978年到1984年是新闻摄影高等教育的恢复期。这个时期,各个学校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相差不多。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课程为例,在23门必修课中,文化基础课占54.6%,政治理论课占21.5%,新闻专业课占23.1%;新闻摄影课包含在新闻专业课之中。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新闻摄影》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强调讲课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摄影技术和技法,并了解新闻摄影的特点,初步掌握摄影采访和图片编辑的要求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必修课《新闻摄影》之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还开设《彩色摄影》等选修课。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一)上世纪80年代是新闻摄影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期

    1983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了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新闻教育的改革问题。19839月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认为,在专业门类方面,我国新闻教育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很不适应,现有新闻院系中,除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设有广电专业外,其他院校基本上都是单一的报学为主的新闻专业。国际新闻专业、新闻事业管理、新闻摄影和广告学等,都没有设置专业。《意见》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办法,除主要办好适应性比较强的新闻专业外,少数有条件的院校,应逐步增设广播电视、国际新闻、新闻摄影、新闻事业管理和广告学专业,有的不能一步到位,可以先设置专门组或相应课程。同时《意见》还提出多层次培养新闻干部,加强在职新闻干部的培训工作。

1983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1985年改为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0年,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江西大学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等陆续开办“新闻摄影干部专修科”,招收在职新闻工作者进行系统的新闻摄影高等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85级新闻摄影干部专修班的课程设置包括:外语、政治、文化基础课、新闻学专业课和新闻摄影专业课,其中新闻摄影专业课从新闻学专业课中独立出来,主要包括:摄影技术、摄影造型技巧、摄影采访和图片编辑、摄影专题等,较为完整和系统。在此之前的新闻摄影教育中是没有过的,可以说是新闻摄影专业教育的一次探索。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就毕业于这个班。

     除了专科的新闻摄影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还先后招收三届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 1985年,除了招收摄影专业干部专修科外,还招收了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30人,这个班是受新华社委托为新华社摄影部培养的,原来还打算连续办多届。该班毕业生有15人在新华社摄影部工作,还有一些在新闻编辑组工作。其他毕业生多数在新华社主办的刊物、出版社和其他机构工作。个别同学去了中国新闻社摄影部等单位。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还招收两名了新闻摄影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毕业时被称为中国第一代新闻摄影硕士生。其中,黄少华目前在美国教授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舒元成长期在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工作,现已移民香港,在报社工作。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又面向全国招收了28名新闻摄影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山东大众日报摄影部、以及新华社地方分社从事摄影工作。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再次招收了29名新闻摄影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中国体育报以及新华社分社或地方报刊工作。

到目前为止,中国派往参加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WPP)大师班5人中的黄文(85级)、刘昕(86级)、孙京涛(86级)、陈远忠(88级)等4人为新闻摄影专业毕业生,黄文还两次担任“荷赛”评委;王瑶(88级)已担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了系统的新闻摄影专业教育对于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取消新闻摄影本科专业设置,此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学专业下设置新闻摄影专业方向,继续培养新闻摄影专门人才,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摄影概论、摄影技术、摄影造型技巧、摄影采访与图片编辑、新闻摄影理论、摄影专题等,从20092010学年起将新增加“视频与短片制作”等新课程。

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摄影院系,在摄影专业也开设一两门新闻摄影专业课程。

(二)上世纪最后十年,新闻摄影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立

    1992年开始,各地的电台、电视台都在增加频道,报刊等媒体扩版。报纸由原来的48版扩大到1224版不等,有的甚至有4060版。报业集团与广电集团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市场化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发展方向。业界的这些变革对新闻摄影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成了新闻摄影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学科建设的逐渐丰富完善。

     传播学导入了新闻摄影教育,新闻摄影学的研究有了更加开阔的视角,改变了从前单纯就新闻业务谈新闻摄影的局面,视觉传播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出现。同时,与新闻摄影相关的教材和著述的内容更丰富,视角也更加多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摄影专业方向本科生需要学习的新闻摄影专业课有:摄影概论、摄影技术、摄影造型技巧、摄影采访和图片编辑、摄影专题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新闻史、新闻理论、大众传播学、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评论写作等。

    19962月,第一本系统的高等摄影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新闻摄影》出了第一版(彭国平主编)。这是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将新闻摄影分为“新闻摄影技术”部分和“新闻摄影理论”部分,构成了完整的新闻摄影课程体系。

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编写的《新闻摄影学概论》(许必华主编)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新闻摄影学基本理论,其中涉及图片编辑、新闻摄影审美和新闻摄影传播意识以及新闻摄影教育。

1999年,盛希贵编著的《新闻摄影教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将“新闻摄影理论”部分置于“新闻摄影技术”之前,突出了系统新闻摄影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此后,2003年推出的《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和2009年出版的《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逐步实现了由新闻摄影理论,新闻摄影实务和新闻摄影技术组成的“三大板块”架构。

(三)新世纪新闻摄影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高等新闻摄影教育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对懂摄影图片、鉴赏能力强、善于运用摄影图像和文字相结合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的高水平人才如专职图片编辑、摄影总监、视觉总监等有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培养的艺术类摄影专业毕业生因为文化水平和新闻知识的局限而拍摄水平不高,表达能力欠佳,对“传播”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难以满足摄影传播工作的要求。面对这一现状,这一时期,新闻摄影教育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0012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和大纲《新闻摄影》(第二版)(盛希贵主编)出版,其中的新闻摄影理论部分,对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单独设立了 “图片编辑”一章。

   此后,《报道摄影》(曾璜著)作为一本从国际报道摄影格局来审视报道摄影的教科书,论述了如何用相机讲故事、具备怎样的报道理念、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应当具备怎样的思想等内容。《图片编辑手册》(曾璜、任悦著)和《图片报道——网络时代的新闻摄影实践》(柴继军著)等将新闻编辑作为与新闻摄影采访同等重要篇幅的一章详细论述。图片库、图片市场让照片的产业化链条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论述。《现代新闻摄影——博弈图像时代》(李培林编著)提到多元的图片报道方式,新闻报道、新闻漫画、新闻图表、报纸插图等都成为图片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实践上,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

1、摄影基础教育模式。受新闻摄影是艺术摄影重要部分这一观念的影响,新闻摄影只讲摄影器材、拍摄技术、构图用光、暗室冲洗等内容。

2、摄影基础加新闻摄影理论模式。主要讲授摄影基础知识,再加上部分新闻摄影理论,但两者没有有机结合。

3、新闻摄影系统教育模式。将新闻摄影理论同新闻摄影技术、技能有机结合,把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冲洗制作、图片编辑的全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新闻摄影的观念贯穿始终。

前两种观念在中国的新闻摄影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第三种比较合理是新闻摄影教育发展的方向。完善的新闻摄影学科从大的方面划分,应该包括新闻摄影技术研究、新闻摄影史研究、新闻摄影理论研究、新闻摄影业务研究等几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文化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知识、摄影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知识:大众传播学理论、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业务。摄影专业知识:摄影技术、摄影造型技巧、中外摄影史、摄影理论、摄影美学、摄影风格流派、摄影专题研究。交叉学科知识:视觉心理学、视觉传播原理与方法、新闻摄影理论、新闻摄影采访、图片编辑学、图像处理与图像传递、新闻摄影实践研究等。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设立了视觉传播研究方向,招收该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视觉传播是大众传播范畴的重要概念,是传播媒介不断向视觉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狭义上的视觉传播是指吸引人的视觉注意力的非单纯文字,着重利用平面或立体图形,静态或动态影像以及特殊的标记,以及物体的外在形态特征等进行传播的行为、手段和研究方法。这个概念的视角更加宽泛,拓宽了新闻摄影教育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三、结语

经过六十年,尤其是最近三十年的发展,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总体来看,新闻摄影课程内容老旧,新闻摄影专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的人才未能满足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需要,新闻摄影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于新闻摄影实践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新闻摄影事业的全面发展

近三十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数量迅猛发展,目前,全国新闻学、传播学教学点已达880多个,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称职的新闻摄影教师更是屈指可数。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研究功底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到高校任教或兼职,例如,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卫兵、高级编辑黄文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任教;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新华日报高级记者于惠通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系任教。这些经验丰富、善于总结和传授的有志且有识之士的加入,必将有助于增强新闻摄影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摄影高等教育的质量。

 

随着技术进步、媒介形态的变革和传媒业的发展,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也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新闻传播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更新理念,加强与实践的互动,构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能满足新闻传播业发展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等多层次需求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格局。在本科层次加重新闻摄影、流媒体及影像传播新技术、影像传播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在硕士生层次,加强视觉传播研究、影像传播研究;加强新闻摄影理论和思想史、新闻摄影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影像传播学、影像社会学等等重大课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传播技术发展需要,树立整合传播意识,淡化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的“全媒体”专业人才。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邓燕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宗鹭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