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总有一些事件的发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006年,总有一些人物的面孔在我们的脑海中停留;2006年,华夏大地的种种变迁影响着我们的一点一滴;而您,用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下这些事件,这些人物,这些变迁,记录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记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这是2007年12月18日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揭晓时的经典"台词",然而,正在大家为这些"感动中国"的摄影作品而感动陶醉时,今年2月12日,一个名为《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出现在了最大的中文摄影网《色影无忌》上。贴子说"这是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照片,当初看到它的时候曾经让我眼前一亮:青藏铁路上的火车和野生动物通道上的藏羚羊在同一个时候出现在作者的镜头之中,多么精准的一个决定性瞬间啊!所以之后照片入选CCTV影响2006年度十大图片,作者也获得无数殊荣……但前日,我突然发现,在图片的最下方,有一道十分明显的线……",至此,这幅铜奖照片终于撩起了虚伪的面纱。
2月18日,刘为强供职的《大庆晚报》编委会通过互联网发表了公开道歉声明,经查证核实和本人确认,获得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铜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为PS合成图片。也就是说,这是一张假新闻照片。沸沸扬扬的质疑在《大庆晚报》总编辑辞职和刘为强解聘中告一段落。
一件单纯的新闻照片造假事件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结束,这不禁让人联想到2007年轰动中国的华南虎照片真伪之争。时间再往前,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奖中,金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证实为假照片。再往前,2004年2月,荣获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三等奖照片《非典时期的婚礼》中的男当事人将作者告上法庭,称当时并非婚礼,而是作者摆拍。男当事人最终胜诉......近年来,在新闻摄影界,每年都有假照片被纠出。假照片层出不穷,造假者前仆后继,我们的新闻摄影正在经历着又一个造假时代。
一、假照片带来的危害
一张假照片被发现,一般都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受到较高的关注度。它一旦被发现,必将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不利影响。
1、假照片影响了国家形象。据说,《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不但在当时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更被我国前外长用这张照片向有关国际组织说明青藏铁路的修成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是没有根本性影响的,于是被全球200多家著名媒体转载。如今,它被证明是假照片,我们如何向外界交待?外界如何看待中国?我们的颜面何在?一张假照片,竟然"忽悠"了全世界,让我们失了一回国际诚信。
2、假照片给社会带来伤害。2006年7月,中华网、百灵网等网站发布了一条《山村女人被蟒蛇活吞》的消息,称一山村农妇在棉花地里被蟒蛇生吞,并配了6张照片。消息造成当地群众和网民的恐惧。后来,该县宣传部门证实,这是一条假新闻。这些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假新闻误导公众,给人们带来了混乱、恐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对公众的精神造成了伤害,是对公众利益的冒犯,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
3、假照片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在刊载了假照片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就会对媒体刊载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媒体的价值就会自然贬损,从而影响到整个新闻事业。
4、假照片助长了不正之风。假照片之所以能够生存,假照片之所以能蒙蔽无数双"专业"的眼睛而过关斩将获得大奖,不能排除有利益关系的原因,是对不正之风的助长。
5、假照片是对同行的不公。假照片得以刊登,得以获奖,是一种投机取巧,却占据了本该是别人的版面,获得了本该是别人的奖项,是对所有真假片的不公。
二、假照片的常用手段
1、摆拍。这是最常用的一种造假手段。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45岁的流浪汉泰勒因为没有拿到悉尼先驱晨报一位记者许诺的报酬而公开了他被摆拍的经历。这份报纸一位名叫希威特的记者事先许诺给泰勒20澳元,把他领到悉尼市中心的一幅大广告牌下,拍了一张他裹着床单躺下的照片,作为该报报道《奥运会新设项目:把无家可归者藏起来》的压题照片。国内的摄影记者对摆拍大多深有体会。
2、移花接木。今年发生的事,把往年的照片找出来用,自己所在地发生的事,把别的地方的照片"借"过来用是少数摄影者的惯用手法。2002年7月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幅当年夏天广东茂名连降暴雨,数千人困于洪水,"我海军陆战队官兵急行150公里雨夜驰援"的照片。随后,报社接到许多读者的举报并查清:该照片是1998年抗洪救灾时拍的,当时还印成了明信片,本照片的"作者"是将他人所拍的照片冒充"今夏抗洪"。
3、电脑PS。这是近年来假照片的主要使用手段,科技的发达给造假提供了更多便利,使造假成为信手即成的事。《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就是典型用电脑软件合成的假照片。此外,还有的在电脑上将照片局部虚化、涂抹甚至改变环境等。
4、假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新闻照片的组成部分,文字说明假的,则新闻照片也就假了。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20世纪末被证明造假,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
三、照片造假的原因
1、新闻体制不健全,惩治假新闻无法可依。虽然早在几年前,新闻出版总署针对虚假新闻就专门出台了一项惩处假新闻制造者的规定。但因惩治规定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被惩处的造假者非常少。即便假新闻被揭露,除了媒体曝光、扣发稿酬或暂时封杀外,对假新闻的作者、编辑以及媒体领导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惩处。有的造假者被此媒体解雇了,旋即又被彼媒体聘用。事情发生后,相关主管单位和部门不作为,客观上给假照片提供了生存空间。
2、定位不准,受不良观念影响。摆布拍摄假新闻照片的遗风至今还在影响着摄影人,导演、摆布甚至重现新闻现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媒体的领导也习惯于用美学思想要求摄影记者把新闻照片"拍"得更美一些,而轻视了新闻照片的真实性。香港《摄影杂志》总编辑伍振荣提出:"中国太多的摄影记者混淆自己的身份,时以摄影家自居、时想打入艺术家的圈子","极易使自己的错误堕入假新闻照片的境地"。
3、利欲驱使,少数人守不住道德底线。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为了追求名利,不惜走造假的捷径,甚至还会集体造假。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摄影作品《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是《扬州晚报》选送的参评作品,谁也不会想到,该报竟然集体造假,用假新闻照片造出了一个版面来充填当天的报纸。事发后,该报的电子版被屏蔽。当今,名目繁多的评奖机构也搀夹着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也为假照片的生存提供了温床。
4、媒体竞争,摄影记者生存压力增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传媒正在向市场化过渡,媒体竞争激烈,为了争抢独家报道和首发权,以赢得更多的读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有些记者、编辑对新闻的真实性不细加鉴别就抢先发表。进入就业高峰期,青年人就业压力增大,有的媒体还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致使少数摄影记者为了保住职位不惜铤而走险,用假照片获取利益。
5、科技发展,为假照片孳生提供了捷径。科技的进步使造假越来越容易,造假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去年5月25日《安徽日报》头版刊登的新闻照片《武警防汛大演练》画面上的两艘船人物动作表情一模一样,显然是复制的。同年7月8日,《扬子晚报》刊登的《南京泼下特大暴雨》照片中的闪电与美国《国家地理》中的闪电形状几乎没有差别,显然是一张数码合成照片。这些是比较明显的假照片,而有些假照片数码制作水平之高,令人几乎难以鉴定真伪。
四、杜绝假照片的对策
1、新闻立法迫在眉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但是这些准则、规定对新闻从业人员多为道德上的要求,对违反者没有有力的制裁方法,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国还没有《新闻法》,所以没法用最直接的法律来制裁假新闻,而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并没有对有关假新闻的处理作直接和具体的规定。如果有了新闻法,就可为各种虚假新闻明确过错和责任,进行惩处。
2、建全监督和惩处机制。我国目前对假照片的监督、揭发仅限于读者、同行的举报,因此被公开的假照片数量并不多,隐藏的假照片的数量才是难以预测的。我国目前的处罚力度不大,大多仅限于道德的谴责。发现假照片后,作者和单位还极力掩饰,怕名誉受损。这对打击假照片是很不利的,客观上纵容了假照片泛滥的风气。据了解,国外在这方面的惩罚力度要大得多,发现假照片后,摄影记者大多会被解职,严重的还会进入"黑名单",一生不准从事摄影记者岗位,相关责任人也会受到连带处理。在我国《新闻法》实施前,新闻主管部门应发挥起监督管理的作用,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同时,完善公众举报制度,将新闻摄影置于同行和读者的监督之下。
3、加强新闻行业自律。从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新闻行业的内部规范入手,树立良好的新闻道德风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对假照片的惩处有明确规定。要提高照片刊登流程工作人员的编辑水平和识别真伪的能力,图片编辑要做到既懂照片编辑业务又懂电脑技术,遇到一般性假照片能一眼看穿,特殊假照片能仔细辨别。要建立图片处理技术规范,根据国际新闻摄影界发展规律和我国新闻摄影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摄影记者有选择拍摄新闻照片内容、角度、瞬间等自由,对拍摄的照片可以剪裁,调整亮度,适当调整照片的影调和色彩等。但是,摄影者绝不能导演、摆布、制造新闻,不能拼接、制作和改变新闻现场元素的照片。
4、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各级新闻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新闻应急处理预案,以提高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将假照片等已经出现的事件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避免出现华南虎事件的集体"乱语"和反映迟钝现象,提高政府的诚信和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