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变的新闻报道样式
■许向东
"新闻文体"是指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报道的具体而又不同的载体形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近年来新闻报道方式和手段有了不少新的变化和发展,在文体上出现了诸如滚动新闻、视觉新闻、图表新闻、预测新闻、数字新闻等新的报道样式。
当前新闻文体创变的表现形式
任何一种文体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其发展演变要受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制约,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为新闻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促进了新闻文体的创新演变,这种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文体特征的模糊化、融合性
在过去,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评论等的特征比较明显,格式比较固定,操作往往程式化。如消息,常常使用"倒金字塔结构",行文时通常是导语、主体、结尾的"三段式"。改革开放后的新闻报道逐渐打破了这种定式,或者交叉运用,综合出新;或者传承借鉴,转化出新,使得一种文体往往兼有两种甚至更多种文体的特征。这种文体的模糊化、融合性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息通讯化,用散文的笔法写消息,减少空话、套话,增强可读性;二是通讯消息化,强调突出新闻事实;三是评论信息化,从单纯的说理,讲究论点、论据、论证向提供信息转化。近年,新闻文体向其他学科门类的借鉴更为频繁,一些媒体学习借鉴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以期给受众新颖的阅读感觉。如有的媒体把新闻报道处理成话剧剧本的样式,报道分为"片头白、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和片尾白",在每一幕小标题下,按照电影脚本的体例标明地点、人物,有时还配发照片,可谓新意迭出、形式独特。
2.追求新闻传达的视觉效果
近几年,新闻报道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视觉效果增强了。一方面,在现场新闻、通讯、特写等的采写中,记者有意识地、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富于形象化、立体感鲜明的视觉化语言,通过对事实的逼真性描摹,赋予新闻以强烈的现场感和画面感,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图表新闻作为信息的视觉化叙述方式,因其简洁易懂、传递快速、冲击力强等优势,日渐成为流行的新闻表达语言和全新的编辑方式。这不仅是报纸核心竞争力和增长点的一个体现,也反映出当前新闻文体发展演变的新趋势。2004年9月,恐怖分子制造了别斯兰事件,上海的《外滩画报》和北京的新京报都使用了以三维仿真图为主,文字叙述为辅的报道样式,把难以摄取形象的新闻事物以视觉化的方式转化为直接可感的具体形象,增强了报道的易读性,提高了传播效果。
3.整合型报道文体开始流行
在网络媒体占据海量信息优势,和传播环境四下漏风的状态下,想挖独家新闻恐怕已经不现实了。媒体开始由过去的追求独家转而追求独特,从自采的原创信息和网络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和梳理出更深层的东西,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组合和独特的观点来驾驭这些材料。在这样的新闻采制理念指导下,无论是文字信息传播还是图形信息传播都可以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整合,形成围绕一件新闻事实的、以"1+N"形态出现的整合型文体。比如,2008年9月神舟七号发射期间,解放军报报道我国自制的舱外航天服时,以一篇通讯《掀起你的盖头来--我国"飞天" 舱外航天服亮点解读》为主,配置了"相关链接"《假如你穿着普通衣服在太空行走》和新华社的"中国舱外航天服"的立体仿真图示。这种整合型报道文体所产生的效果既可以扩展、延伸信息的内涵,又可以充分表现主题。
当前新闻文体创变的动因
新闻文体在创变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属于形式范畴,这些报道样式上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动因。
1.传播理念和报道内容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变动催生了各种报道内容,也促成了千姿百态的报道文体,反过来,也只有千姿百态的报道文体才能生动、准确地反映社会、反映报道内容,报道文体的创变是和社会发展相同步的,与报道内容相一致的。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报道的侧重点逐渐由宣传教化转向传播抚慰,这种功能性的变化直接促使报道成文时无需穿靴戴帽、刻意拔高,只需信手拈来、自然平实。另外,政治文明的发展为报道诸如舆论监督、体制改革、危机事件等敏感问题提供了宽松环境,报道范围大大拓宽,有的题材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文体已难以准确地反映事实,并可能因所用文体的不恰当而影响报道效果,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还原它们多姿多彩的个性,就必须使用灵活的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新闻文体。
2.受众接受信息行为和方式的改变
新闻报道的文体总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人们在当前社会中用于传媒消费的时间越来越短,专注型受众日益减少,更多的是浏览型受众。为了降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费力程度和阅读成本,实现信息传达的易读、悦读已经成为制作新闻产品的要诀。在报道过程中,不仅是记者需要考虑谋篇布局,而且编辑也要考虑通过再创作使报道增值,并把报道推销出去。因此,新闻产品的采制人员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提供信息,还要想方设法地争取阅读,而灵活多变地使用和选择恰当的文体,甚至创造出适于报道的新文体,已经成为增强报道的易读性和悦读性的制胜良策之一。
3.传播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传播科技的发展对新闻文体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电报的发明催生了倒金字塔结构,标志着新闻文体走出了文学的襁褓,实现了独立。广播的产生使倒金字塔结构更加精致,更加注重文本前端的显要和精彩。电视强烈的现场感催生了现场新闻、视觉新闻,其参与性则促使访谈式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文体更加成熟和繁荣。据初步统计,电视产生前,新闻文体不足10种,而电视产生后,品种有40多种。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给新闻文体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尤其是超文本的特性。所谓的超文本,一是指信息的形式以多媒体形式存在;二是指通过超链接使信息之间产生联系。互联网的超文本特性,一方面使新闻文体跳出了单纯以叙述为主的格式,表现为多种手法并用,写感觉新闻、体验新闻,把事实写得让人实实在在地能感受到;另一方面,在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同时采用多篇不同类型的新闻文体和相关资料,促进了整合型文体的出现。
4.借鉴国外同行的报道技法
我国新闻事业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传统文体难免带有一些宣传的痕迹,有时根据希望来叙述事实,不自觉地添加一些主观判断。目前,这种状况的较大改观是与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事业的发展变革有关,也和向新闻事业发达国家的学习借鉴有关。1986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集体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的翻译出版,冲击了我国传统的宣传理念和报道文体。2003、2004年前后,《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和《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等一系列国外经典教材的出版,更使深度报道、精确报道、多视角报道等文体成为我国新闻采写上的时尚,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同时,这些教材在国内的编译与普及,进一步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新闻从业人员在变革报道理念和创新报道文体上的追求。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文体的创变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不仅表现出与社会文化、时代精神以及大众需要的适应性,而且具有某种结构形式的稳定性,形式的稳定性保证了新闻文体的应用传统得以继承,而适应性则使新闻文体不断创变,不断和社会内容相一致,也正是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反映出新闻文体的继承和发扬,并在多种动力机制的作用下,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形成新闻文体多元并举的格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