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变迁30年
撰文 本刊记者 梁夙芳
供图 本刊资料室(除署名外)
编者按:
你生于哪个年代?与共和国共成长?或者你的青春岁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或者你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
你的偶像是谁?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你心目中的偶像?
不妨以一家几代人为对象作一个小小的调查,你会发现:世易时移,偶像亦如此。这一期《图说30年》栏目,与亲爱的读者一道回顾30年来中国人的偶像变迁,一道体会偶像变迁背后的趣味和意味。
|
2007年11月22日,《梦圆北京》邓丽君经典歌曲演唱会在北展剧场举行。在华语歌坛上,邓丽君是一个传奇,她的歌声影响了一代人。
|
|
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位偶像
“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几年间,没有产生具有全国轰动性效应的偶像。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雷锋、王进喜等“学习榜样式”偶像继续发挥着他们的影响力——他们的影响力甚至持续了几代。事情在悄悄酝酿着改变。70年代末,即改革开放最初期,两位富有开创性意义的偶像横空出世。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转载了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的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让数亿中国人知道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陈景润的事迹震撼并激励了国人。当时,结束“文革”浩劫不久的中国,包括科技文化事业在内百废待兴,而正是在这一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在科学的春天里,在偶像的感召下,许多年轻人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奋勇投身科研领域。80年代上小学的笔者清楚地记得,当时班中不少同学都抱有共同的一个理想——当科学家。陈景润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另一位是来自台湾的邓丽君。她那缠绵悱恻的歌曲对于已经在革命歌曲中浸泡多年的大陆年轻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全新体验。《甜蜜蜜》、《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这些永远只倾诉个人情感的歌曲强烈契合了一代年轻人追求个人生活的内心情绪。他们不但广泛传唱邓丽君的歌,还追随她的卷发以及鲜艳的衣裙。但与此同时,邓丽君的歌也遭到了所谓权威的抨击,被斥为“靡靡之音”。然而这种斥责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她的喜欢与崇拜。时至今日,尽管邓丽君去世已十余年,尽管邓丽君一生从未在大陆举办过演唱会,但她依旧被众多大陆歌迷视为心中永远的偶像。
|
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陈景润坚持埋头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文革”刚刚结束的那个“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成为激励广大青年向科学进军的旗帜。
|
|
“雨后春笋”
在陈景润的感人事迹中,在邓丽君的动人歌声中,时间悄然划向20世纪80年代。这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年代,各类型偶像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和陈景润一样被视为全社会学习榜样的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青年张华等。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个人特征迥异,但他们仍属于全社会学习的对象,他们共同的名称是“英雄模范”。
用今天的流行语说,80年代的“业界精英”也出现了一批偶像。文学界的顾城、北岛、舒婷等朦胧派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年心目中的“英雄”。来自香港的金庸、台湾的三毛、琼瑶也在大陆产生了一大批的“迷”。如果要论当时的业界精英中谁是最让中国人集体崇拜的偶像,毫无疑问——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这几年,正是中国试图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候,女排的辉煌成就为中国人争得了世界级的荣誉,也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鲁光采写的关于女排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广泛流传。女排精神被视为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它带给中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也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
80年代,一批来自港台日本的娱乐明星也随着影视剧的热播涌入大陆。1983年香港无线的《射雕英雄传》让人们记住了长着一对可爱兔牙的“俏黄蓉”翁美玲;万人空巷的《上海滩》让周润发成了万千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日本的《追捕》带来了高仓健,《血疑》带来山口百惠……BEYOND、张雨生、费翔、罗大佑、张明敏等港台歌星的歌曲流传于大街小巷。中国大陆自产的最红娱乐偶像则属后来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的崔健。 1986年,当崔健背着一把吉他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吼出“一无所有”的时候,观众被惊呆了,中国人被惊呆了。崔健用他那些极具个性并富有文化反叛意味的音乐作品开始了他的摇滚“长征”。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旧的观念正被慢慢打破,而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却尚未建立,崔健的歌唱出了一代青年人的怀疑和茫然,崔健因此成为一代人的偶像。
|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热的口号。女排精神是当时中国社会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
|
|
选择偶像,各取所需
进入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文化被认为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消解深度、调侃权威的“无厘头”时代。香港电影明星周星驰和大陆作家王朔等成了青年的新偶像。
论及周星驰的偶像地位,则必提他主演的《大话西游》系列。1995年拍摄的《大话西游》公映时票房惨淡。到了2000年左右,这部片子却通过网络、VCD等方式率先在年轻人中传播开来。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深深抓住了千百万年轻人的心,以至被称为“星爷”。2001年5月,周星驰在北京大学礼堂受到青年学生英雄式的欢迎。有人评价说:“这是大众文化胜利的又一个标志。”
北京作家王朔,最早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其后改编自他的小说的电视剧《过把瘾》以及冯小刚的喜剧贺岁电影的大获成功,让王朔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小说风格独特,笔下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的那份玩世不恭,以及小说中极具地方色彩、充满活力而又通俗的对白,加上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精英立场的反讽与嘲弄,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21世纪的今天,网络等媒体的日益发达使得一大批世界各地的娱乐明星占据了人们的眼球。然而,与此同时,娱乐明星偶像风潮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就被人们忘却了。
除了娱乐明星,今天,对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领袖的崇拜依然在延续;官方树立的新公仆典型也不在少数;姚明、刘翔这样令国人骄傲的运动员也同演艺明星们一样拥有了广泛的“粉丝”;比尔·盖茨、袁隆平、马云等一批知识英雄、企业家则是向往成功和财富的青年人的新偶像;钱钟书、陈丹青等文化精英也拥有自己的崇拜者……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对于偶像的选择其实是各取所需。前所未有的是,有不少人坚称自己的偶像是自己。
|
|
|
2007年5月12日,2007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中国“栏上飞人”刘翔(右)荣获年度最佳运动员和最佳人气两项大奖。摄影 李尕/新华社
|
|
|
2007年2月17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NBA全明星周末上,姚明在纪念篮球上签名。
摄影 Bill Bat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