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图说30年
人民画报 http://www.cnpressphoto.com 2009-04-11 23:51:18 来源:
0

耳朵、眼睛到手指
撰文 本刊记者 黄丽巍

1981年,青海草原上,马成雄一家三口正在调试新添置的一台收录两用机。摄影 王精业/新华社

 

 

 

 

 

 

 

 

 

 

 

 

 

 

 

 

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师生们正在查阅书刊资料获取信息。


 

 

 

 

 

 

 

 

 

 

 

 

 

1982年,北京西单商场里顾客正在购买电视机。电视机是当时的新“三大件”之一。

随着3G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视等一些更为时尚和新颖的通信工具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

 

 

 

 

 

 

 

 

 

 

 

 

 

 

 

 

 

 

 

 

 

编者按:
    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上网……
    耳朵听,眼睛看,动手搜索……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期《图说30年》即专注于此话题。我们的采访对象现身说法,与您一同感受身边的变化。

“听来的”
    “记得那天正在县里参加一个会议,晚上我住在县委招待所。第二天清晨六点半,外面的大喇叭播出了三中全会公报,我立即披衣起身,跑到寒风中,仔细听了起来。”1978年秋冬之交,在安徽阜阳地区带头推行了包产到组的金溯这样回忆当初那段岁月。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和金溯有着类似的记忆。在中国人当时的生活中,信息的获取,基本要通过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大喇叭”的广播。20世纪70年代,大喇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走进了广大中国人的生活。从中央到地方,喇叭是传达最新信息至关重要的工具。在当时,尤其在广大农村,村村寨寨的大喇叭和家家户户的小喇叭,其地位差不多就相当于今天的电视。
    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谁家有个收音机,那绝对是令人羡慕的。相对农村而言,收音机是更多城市居民获取信息的工具。当时的中国音响产品只有收音机一种,在形式上只有电子管和半导体之分。其用途主要是听听天气预报和新闻广播,当然还有戏曲,因此收音机也被广泛地叫做“戏匣子”。时至今日,虽然电视、互联网已经十分普及,但还有许多人依旧钟爱“戏匣子”,特别是老年人,也许,是对过去那段岁月的怀念吧。
    如今,收听电台节目的工具除了“戏匣子”,还多了车载广播和网络广播等新鲜事物。当然,人们从五花八门的电台中所能获取的信息也远远不只天气预报和新闻了。

“读到的”
    “知道改革开放这个消息,是看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说中国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意思是不管黑猫还是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当时,我们年轻人很震撼。”如今已是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工人村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叶红英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知道改革开放时的情况。
    和广播一样,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纸也是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报纸上有关“能人”的报道。当时,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在追求致富的农民中涌现出各种专业户和经济“能人”。报纸上也开始出现对这些人物及其事迹的报道。1981年,一个叫陈志雄的广东农民因为承包鱼塘而引发了周围人群的热烈讨论。陈志雄是个养鱼能手,他和妻子从1979年开始承包集体鱼塘养鱼。他承包后的鱼塘平均每亩产量比生产队的鱼塘高一倍半到两倍,这使得陈志雄本人收入大增,他所在的生产队的集体收入也大增。《人民日报》对陈志雄进行了报道,随即陈志雄的名字传遍了全国。这样的报道在当时颇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想知道,自己能否像陈志雄一样做个“能人”。
    作为百姓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报纸见证了中国逐步完成了从万元户到个体经济到私营企业到私营经济合法化的演化。今天的中国,报纸的内容和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报纸杂志琳琅满目,手机报、网络报纸等新技术产物应运而生。阅读,依然是不少人获得信息的第一选择,阅读的方式也是日新月异。

“看到的”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似乎都是充满故事和回忆的。20世纪80年代,电视开始走进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家里。从那以后,人们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了。
    1984年,赵女士家用积攒了3年的290元钱买了一台12吋的“飞跃牌”黑白电视机。“那是我们大院的第一台电视机,每天晚饭后,全院的大人小孩都涌进家里看电视。虽然只能收到一个台的节目,但从这台小小匣子里,我们知道了《大西洋底来的人》和《排球女将》。还记得大家一块收看到美国洛杉基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中国就是在那次奥运会上拿到了历史上第一块金牌的,是不是?”赵女士说。
    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直角到超薄液晶,短短20多年,中国人家里的电视频繁地改头换面。如今,一个家庭拥有两台甚至更多的电视机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电视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使得中国人可以坐在家中看世界。

“搜到的”
    “找信息?那我基本上是用我的本本上网。”经常在外出差的北京白领小陈今年27岁,他笑称自己是专业网民,失去网络将无法生存,“读新闻,发邮件,找工作,买东西,卖东西,找饭馆,更别说跟客户交流了,信息时代哪能不上网!”
    的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了更方便、快捷的渠道。电脑这种最初只有少数企事业单位买得起的“奢侈品”,如今也走进了广大中国普通家庭。根据2008年1月2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针对互联网全行业第21次调查报告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1亿人。而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网络、电视和报纸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民选择的比例分别为网络82.6%,电视64.5%,报纸57.9%。此外,杂志、书籍和广播也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选择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可以看出,对于网民这个特定群体来说,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然后是纸质的平面媒体,最后是广播。
    “一报一刊一电台”早已成为过去时;电视、电话、手机这些从前想也不敢想的“奢侈品”如今已广为普及;互联网更是让中国人在信息获取方式上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接下来,又将会出现哪些新鲜的信息获取方式呢?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