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报纸摄影记者如何发挥基层优势
黄裕南 http://www.gmw.cn 2008-09-09 21:20:05 来源:本网
0

  扎根基层,将镜头对准身边的人和事

  ——区域性报纸摄影记者如何发挥基层优势

 

  作为中国最基层报纸的摄影记者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拍出好的新闻照片,使摄影和文字真正做到“两翼齐飞”,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区域性报纸不论覆盖面积,编辑阵容,还是版面容量,应该说比不上中央和省级大报,采访重大新闻的机会也没法跟其相比。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一位基层报纸的摄影记者,能够发挥自己身在第一线的优势,扬我之长,努力形成地方特色,创出自己的牌子,同样有所作为。

  利用新闻发生地域近的优势,最快直击事实真相

  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与读者间的距离的远近,是区域性报纸能否赢得当地读者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也正是这种接近性才是基层报纸真正的生存及活力所在。区域性报纸扎根基层, 我们摄影记者一年360日在基层里奔波,风里来雨里去,把镜头对准最基层的人,能够快速反映身边的突发事件,就能拍出更生活化,更真实的新闻照片。

  1995年1月10日下午,我去深圳宝安区戒毒所采访路经同乐边检站,突然,听到几声枪响。出事了!出于职业的敏感,我驾驶摩托车朝枪响的方向直奔广深高速公路同乐立交桥下。只见灵芝派出所几位干警正在围捕一伙持枪歹徒!这可是难得的新闻现场,最真实的“直击”。于是我不顾个人安危拿出相机,跟随在干警后面,用近镜头拍下了我公安干警围捕歹徒的全过程。

  第二天,一组带着火药味的图片在本报和省市报刊上发表。随即引起读者和同行的一片赞扬声。灵芝派出所所长杨火光对我说,我们围捕的是一伙歹徒,他们藏在茅棚里,作垂死挣扎,我们干警都穿上防弹衣,准备跟他驳火,黄记者你真是吃了豹子胆,靠得这么近拍照片。

  听了所长的话,虽然事后自己才觉得有点后怕。但我又想,作为摄影记者一生能碰上几次这样的战斗?我能拍到这组惊心动魄的新闻照片,说真的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我也无怨无悔。也许就是冲着这组照片强烈的现场感和浓浓的火药味,以及对记者不怕牺牲直击现场的鼓励,我拍摄的这组照片荣获1995年度广东省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一等奖。

  新闻摄影被认为是一种独立报道新闻的手段,有文字不可代替的独特性和优势。反映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形象地展示改革开放给各方面带来的新气象、新成就,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身边事、歌颂身边人,表现人们的生活情趣及人际关系中的精彩瞬间,往往是最吸引人、打动人、激励人、鼓舞人的。宝安是深圳市的前身。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当今时代给人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生活环境,人们爱生活,爱他们自己创造的幸福和谐的生活。因此,作为一名基层摄影记者,与他们贴得最近,我就有责任、有义务,用手中的相机去充分表现生活,表现群众的真情实感,形象真实地定格每一幅动人的画面。

  1999年4月28日,上世纪最后一次镇级人大换届选举在深圳市宝安区8镇同时进行。上午8时我带上“长枪短炮”来到当地,我用近镜头拍下村民“一张白纸选好当家人”的真实感人的场面。图片在省市报刊及本报刊登后,立即引起读者的共鸣,村委书记陈喜鹏给我打电话说,你拍的照片太真实了,村民看后很感动,都说《宝安日报》同群众更贴近了。

  不舍小求大,在细微处做大文章

  在基层做摄影记者,不能好高骛远,像“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9·11”事件、“长江发大水”这样的“大”题材,这样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对我们小报记者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这些大事也不可能经常发生。

  人类历史更多的是在淡泊平静、默默无闻中发展着的,而我们小报记者受环境所限,平时更多的了解和接触到的是基层凡人“小”事。“以小见大,以小见深”,从这些具有生命力和闪光亮点的“小”事中,去揭示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怀、耐人寻味的哲理,是大报记者无法跟我们相比的。脚踏实地着眼于身边发生的事情,就是从小处着墨,大处着眼。细微之处见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小环境里,你要比人家想得细、做得多。实践证明,只要你付出的多,小地方同样可以出大作品。

  1997年10月5日中午12时许,宝安公安分局海上缉私大队接到群众举报,一嫌疑走私货轮正从香港水域向珠江口驶来。十万火急,大队教导员张中方带领全体缉私队员紧急出动,就在同一时间我也接到张中方在我传呼机上的留台:“15分钟后赶到蛇口码头抓走私。”我立即驾车直奔集合地点,登上公安飞艇快速驶向大铲岛以东水域,用手中相机真实记录下我公安缉私队员勇斗走私分子的全过程。那战斗气氛极浓,充满动感,冲击力极强的组照,荣获’97全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优秀奖。

  新闻贵在新,要新就要求记者“该出手时就出手”

  区域性报纸由于活动的半径小,加之信息传递的方便,我们小报记者往往比一般大报记者获得更快的地方新闻信息。

  1998年8月23日下午5时许,我收到传呼台紧急留言:宝安创业路立交桥有紧急情况,请你即去采访。我立即驱车前往,5分钟就赶到出事地点。原来这里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两少年驾驶摩托车失控,从7米多高的立交桥上连人带车掉在桥下的乱石堆上,造成一死一伤。我用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用最快的动作拍下群众抢救伤员的全过程。后来经我多方打听,是一位素不相识的打工仔给我的报料,我问他怎么会知道我的传呼机号码的,他说是在一个朋友那里看到我的名片上写着:“24小时如果你遇到突发事、紧要事、感人事、有趣事,随时告诉我。”我想你一定是个快速反应的记者,也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确实是如此,我“除了睡觉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工作时间”。只要一出门就相机不离手,使相机始终处于待命状态。常备不懈,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自己的职业警惕与敏感,一有情况立即作出快速反应,直扑事件现场,以快取胜。

  1995年8月23日晚10时许,“轰”的一声巨响,107国道沙井镇上南路段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一辆香港货柜车与内地一辆大卡车猛烈相撞,香港货车严重损坏,司机被压在驾驶室内,情况万分危急。路经此地的沙井镇政府司机共产党员曾为民立即招呼了几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进行紧急抢救,将困在驾驶室的香港司机救了出来,迅速送到附近医院。由于抢救及时,香港司机脱离了危险,其亲属万分感激深圳青年给了他家人第二次生命。那时,我家还在沙井,因离出事地点较近,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相机记录下沙井青年从死神手中夺回香港司机生命的全过程。那充满紧张和激情的画面,在第二天见报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沙井镇党委作出决定,授予曾为民同志为见义勇为的优秀共产党员,沙井镇团委对参加抢救的青年给予嘉奖。这组《生命线上见真情》照片,还荣获1995年度广东省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优秀奖。

  生活里新闻随处在发生,记者要像鹰那样随时都在捕获“猎物”

  艺术大师罗丹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摄影记者应该看到和感受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和感受不出的东西。要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拍照片,善于从生活海洋的浪花中,去捕捉、筛选有新闻价值的“大”新闻,这正是我们的优势。

  多年来,我已养成了一种习惯,不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不管晴天风雨天,在街边、在公园、在商店、在一切公共场所,把“大”事“小”事都拍下来,再通过深加工,提炼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

  近几年来,我拍摄的《深圳民工潮》、《回家的路为什么这样长?》、《打工者之午餐》等新闻图片,都可说是把小人物的真情得到充分的再现,这些新闻图片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半月谈》、《中国摄影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等中央、省、市、区级报刊上刊发,并荣获全国、省、市新闻摄影评选多个奖项。美国《纽约时报》资深图片编辑Jesselli先生,世界一流新闻图片社——玛格南图片大师帕克·扎克曼和兰·贝瑞对我的新闻摄影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宝安人都亲切地称呼我为“平民记者”。打工者称呼我为“新闻民工”。

  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说:“在摄影中,最微小的东西也能成为伟大的题材,人间渺小的现实能变成乐曲中的主调。”作为区域报纸的摄影记者,我们不仅追求那不平凡的大题材,而且要善于在人们寻常可见的“小”事中捕捉人们不易发现的精神世界。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小处、瞬间、直接的新闻形象入手,依据自身的特点、能力充当“点睛”的角色。这种“点睛”的角色,正是新闻摄影在社会结构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它不仅是在报业的范畴内文字新闻与新闻摄影的战略分工,而且更是新闻摄影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施“扬长避短”战略所采取的必然选择。

  总之,作为一名区域报摄影记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抓住个性、深入生活,“用一双天鹅绒般轻软的手和一对鹰一样锐利的眼睛”,随时随地准备扑过去抓取生活中的精彩镜头,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读者对报纸新闻图片的要求,才能拍出受读者欢迎的新闻图片。

  (黄裕南系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摄影部首席记者)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